葛红兵炮轰易中天的《品三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当事情有些淡化,相关的“主人公”都慢慢走出事件旋涡的时候,外界的评论却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有加剧的迹象。
7月31日,《中国青年报》做了《遭葛红兵炮轰易中天〈品三国〉引来众学者争论》的报道,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对“葛红兵炮轰易中天”的直接描述的代表性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对刚刚来过南京的易中天和从南京成长起来的作家葛红兵,本报一直以来也予以了关注。昨天,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位当事人,并请南京的有关专家对此现象和当事人发表了看法。
易中天:《品三国》不是写给专家看的
面对学者、专家的质疑,易中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简单的回答,“我一直都在说我不是专家,这个《品三国》也不是写给专家看的,就是一个外行人讲给其他外行人来听,质疑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所谓的质疑,我的态度就是不回应、不辩解。如果是硬伤,那么马上承认错误并感谢人家。如果是学术观点不同,那么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葛红兵:随便他们去说
记者昨日采访了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当记者问到他在博客中批评易中天的目的时,葛红兵表示自己正在外地开会,正好有高原反应,身体状态很不好,没有办法正常地接受记者采访。记者接着引出一个评论的观点,请其发表看法:评论的作者说,易中天初评《品三国》,只有大众喜欢的目光,当易中天《品三国》卖火了的时候,终于也有所谓的“专家学者”出来讲话了。其实,葛红兵是傍着“明星”易中天在为自己赚人气,炒作一把自己。电话那头的葛红兵先是迟疑了一下,接着又很淡然地说:“随便他们去说吧!”
众学者争论《品三国》
7月22日下午两点,在《品三国》的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问:“你的《品三国》节目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发表文章指责,也有学者如葛剑雄等人为你辩护,但为什么作为当事人的你却很少出来表态呢?”
对于记者的提问,易中天的情绪很激动:“对不起,我没听到过指责。你有什么证据说别人指责我?”“你能告诉我是哪些学者吗?”“作为记者,你不能捕风捉影,这不是企图制造我和学术界的对立吗?”……
记者了解到,就在易中天表示,没听到过学者指责的第二天,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在博客上公开发表了《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一文,称《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而且是混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起来,正着混、反着混,这样讲课,是有些问题的。”葛红兵认为,“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的形成、忠义观念的产生,而不能一味地从个人利益、个人品格上去讲,否则有把政治庸俗化的嫌疑。同时,他也列举了易中天论述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关系的例子,指出易中天的态度是娱乐化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煮,好像是为了辨明史实,厘清真相,实际上是为了提升舆情,为了夺人眼球。”
记者了解到,就在易中天签售的当天,也是“三国迷”的葛红兵收到了同事送给他的《品三国》,并了解到《品三国》在市场上火爆的情况,当时就觉得“不正常”。
7月24日,记者电话采访葛红兵时,他说:“我觉得《品三国》比名著《三国演义》卖得更好,这对名著不太公平。读者宁愿看易中天这样的导读版本,而不看原著,这对经典名著是不正常的”,“解读一部有意义的著作,我们要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对待历史中的大人物,我们要有悲悯情怀,对他们保持崇敬,而不能用现代心理学来揣摩历史大人物的心理。”
不过,葛红兵对《品三国》一书的火爆并无多少异议,只是觉得“导读性著作超越原著,说明如今的读书风气很浮躁,读者取向和趣味出现了问题。许多追捧易中天的人都没看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如果就这样去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就可能在看原著的过程中失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这是我最担心的”。
葛红兵说,他只是想建议读者先看原著,然后再看导读式的《品三国》,这样才能真正“品三国”。葛红兵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名为“过客”的网友说:“学者出通俗作品不必打着学术通俗化的幌子,历史被电视剧戏说得还不够吗?还需要继续混淆视听的‘品’吗?真能‘品’出什么新意吗?只不过是迎合了时下‘通俗’的风气罢了。”另一位网友表示:“易中天的品三国作为好玩的节目听听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学术讲座,让人以求学的目的来听,就很害人。”
针对葛红兵对易中天的批评,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认为,“易中天现象”是我国学术界的转折点,是学术界分化的标志,意味着“学术界由以往的自我封闭走向开放,一部分继续留在学界内研究,一部分开始走向市场,和市场结合,易中天是成功转型的典型”。
朱大可说:“学术和市场结合是需要的,因为它让学术资源走向大众,但是也不能一味盯着市场,我们还是需要一部分人留在学院内继续搞研究。”他觉得《品三国》的节目很好看,几乎每期都看,虽然形式有点旧,方式比较传统,但毕竟成功了。
对葛红兵关于“导读式作品超越原著”的担心,朱大可表示葛红兵问题抓得很准,看问题的方向也是对的,但这“不能怪易中天,是读者群方面出了问题。解读名著需要多种声音,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应该让古典著作更开放。”
中国青年报桂杰 唐建华
南大中文系教授张光芒博士:
易中天的历史观有问题
昨天晚上,本报记者就易中天的“走红”,以及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炮轰”一事采访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博士。张博士认为,易中天的“走红”并非偶然,他与余秋雨、刘心武等知名学者的“触电走红”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在换题选择上,这也和前几年娱乐界的还珠格格现象相照应,“是一种通过对熟悉的历史进行的智力化和娱乐化处理的表现。”
饱受争议的易中天主要研究古典文学,张博士笑谈到:“他(易中天)在退休之际找到了一个施展才能机会的舞台,可以不顾忌自己的学术身份,放手去讲,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张博士认为易中天“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的通俗化或者说庸俗化的表达方式,而是说他以学者的身份品三国,首先缺乏的就是一个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的解读上缺少一个基本的立场”。
张光芒博士进而把这种“时尚”的解读称之为“缺乏历史价值的贯穿”,“没有立场”缺乏一种“个人价值的弘扬”。只是“把历史当作材料来串读一下”,具体表现就是,他不是在“提升”观众的欣赏趣味,而是在一味“迎合”这种趣味。并且,“易中天在品读中透露出一种道德无用的味道,应倚重法治的思想,这也说明他的知识结构存在某种缺陷”。
因此,易中天现象很容易转换成与还珠格格一样的娱乐产品。
谈及葛红兵与易中天的PK,张博士认为:“葛红兵批判的态度是对的,只是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抓住实质问题。”
当记者调侃问道:“假如现在让您来品三国的话,您认为会怎样?”
张光芒博士笑着说:“肯定比易中天讲得要深刻,其实谁来品、怎么品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学者的历史价值观贯穿其中。”
他还打了个比方说:“三国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义’字,这种义气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这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比如桃园三结义,但是到了易中天这里,他抛出一个什么垃圾股、绩优股的概念,把三结义看作是一场智力游戏,显然是不妥的,这也是他历史观成问题的一种表现。”
南京大学另一位学者则直言不讳:“这个(易中天的品三国)根本不能算是学术。”他认为,过去中国就有很多说书艺人在讲三国,说水浒,当时就有不少观众。“这种传统的说书艺术,流传到今,成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之类的形式。”借助现代最流行的传媒——电视,易中天也就很容易走红。不过,他只能是“一位比较高明的说书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