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该船是长55厘米、高50厘米的模型,船主体用整块木头刻成,船舱、船桅等由冰糕棍、牙签等物做成
昨日,七旬老人吕德容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花费3个月时间造出的“川江船”模型。记者张晓摄
华龙网讯 (记者林祺实习生犹骥)“这是官舱,达官贵人才能住的;这是燕尾,船老板住的;这是艄,这是锚……”3个月来,靠着自己的记忆,70岁的吕德荣造出了一艘早已绝迹川江的木船模型,做工非常精细。吕德荣昨天说,希望这个长55厘米、高50厘米的船模能进入博物馆。
出身于纤夫世家
吕德荣生长在纤夫世家,爷爷吕兴太和父亲吕合林都是川江上拉纤驾船的好手。吕德荣从小跟随家人在船上生活,13岁的时候,他正式上船当起了杂工,偶尔也学学驾船。
“我们那时候,如果对船型不了解,是不够格上船的。”正因为如此,在船上打磨了几十年后,不论是哪一种船型,吕德荣都能闭着眼睛从船头走到船尾。
凭着记忆制模型
不久前,吕德荣听说,市川江号子协会筹备制造一艘木船,以实物加川江号子的形式对川江号子进行保护性开发,于是,他决定凭自己的记忆,造一艘船模。
“这种船型现在已经在川江上绝迹。”吕德荣说,船模主体用整块木头刻成,冰糕棍、牙签等日常用品成了船舱、船桅的材料。
吕德荣完全凭着自己对船型的记忆和理解,耗时3月完成了整个“造船工程”,事先没有画图。吕德荣唯一的遗憾是,自己手工不好,缝的船帆有些粗糙。
希望博物馆保存
昨天,记者在吕德荣家见到,船模的橹、艄、主帆、后舵一应俱全,主帆上木制的滑轮甚至能拉动主帆升落和前后摆动。“这个模型完全按照原型来造的,连小铆钉的位置也不会有差错。”
吕德荣介绍,自己造的这艘船俗称“麻鸯子”,在当时算是比较豪华的船型,拉的都是贵重物品,“现在已经绝迹了。”
吕德荣表示,随着机动船的普及,这些木船已经从人们眼中消失。“我希望,博物馆能收藏它们,向后人展示老祖宗的智慧。”
来源: 2006-08-01 04: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