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所得和人口数的双重指标下,中国人寿的成长是否会遵循当年中国台湾省国泰人寿的发展轨迹?继续书写一只股票的传奇?刘汉文,领航资本集团董事长,这位遗憾没有赶上当年国泰人寿股票好时光的中国台湾投资客,希望能在中国人寿的股票上验证自己的判断。
如果当初没有参加清华的EMBA课程,或许刘汉文还不会关注中国人寿的股票走势。更不会有后来的重仓持有。
那还是在2004年冬季,做了10年股票投资的刘汉文刚刚从中国台湾宝来证券退出来,希望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空闲之下,他选择了在祖国大陆接受清华EMBA的课程培训。
一次偶然机会,班上同学向他讨教股票投资的技巧,让他推荐可以购买的中国香港市场股票。凭着多年的投资经验,刘汉文告诉这位同学:买内地在港上市的寿险股票吧。
中国台湾国泰人寿的股票,从1976年1月的0.03元台币每股,上升至1989年6月已经达到79.65元每股。可惜当初正处于学生时期的刘汉文无法把握这样的投资机会,尽管时光不会倒流,但他相信历史可能重演。
向同学推荐中国人寿之后,刘汉文开始认真地研究起大陆的寿险股。甚至以此作为自己EMBA的毕业论文题目。后来成立了自己的领航投资公司,尽管没有赶上国寿刚上市时的低价,4.5港币每股的买进价格仍然对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至今国寿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2.8港币每股。
“这是一只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刘汉文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与“中国台湾寿险相似的发展历史。”在对保险公司的研究中,刘汉文首先对中国台湾寿险市场总保费收入与GDP、人均收入、储蓄率、人口数等变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和人口数与总保费收入之间,分别呈现0.81与0.71的正相关系数。
“平均国民所得和人口是驱动寿险市场成长的主要动力。” 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目前祖国大陆的人均收入约在1700美元左右,正等同于中国台湾在1979年时的水准。刘汉文认为,太穷的地方寿险产品的正面作用难以发挥,而1700美元恰是一个标志,也可以说是分水岭。在国民所得超过这一水平之后,寿险的需求量将有根本性增长,这也是当年中国台湾保险市场腾飞的一个起点。
对照中国台湾在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进入起飞时期的1976年至1984年间,平均每年寿险市场总保费收入的年增长率都在3成以上。大陆经济的增长率每年也都以7%-9%的高速度增长,加之现在网络信息业的发达,人们的观念转变较快,对寿险的认识和需求将会比中国台湾提升更迅速,这也是刘汉文看好中国人寿股票的重要理由。
事实上,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寿险股票并非国寿一家,为何对国寿情有独钟?这一点,刘汉文与众多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QFII选股思路不谋而合——因为“看好一个行业,就要选择行业龙头股”。
不过,尽管在内地寿险业稳占鳌头,整个寿险业所呈现的产品同质化、人才短缺以及投资能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人寿。
从一位投资者同时是分析师的角度,刘汉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区域性、产品设计差异化;重视人才培育、资金管理方式的进步以及寻求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尽管他一再强调人均收入与保险需求的密切关系,但并非反对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西部的战略。他认为,中国人寿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均收入的消费者给予差别化的商品设计,以及差异化的业务人员训练。
比如在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目前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可主推储蓄险商品,同时在业务人员的挑选上,也可仿效国泰人寿的“妈妈团队”攻势,塑造左邻右舍的亲切形象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而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则可依照不同客户的需求,包括退休后及医疗保障的财源、子女教育经费的筹措等考量,设计年金保单、还本型生存险商品、医疗险保单、投资型保单等,让客户有更多元化的选择。
另外,刘汉文建议,中国人寿在未来若资金运用范围限制放宽后,可将购买不动产列为一大投资方向,让中国人寿带有资产色彩。截至2005年底,国泰人寿投注在不动产上的资金有1138亿台币,占总投资金额比重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