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密码”展提出新解读
爱昆虫所以精于创作
俄罗斯圣彼德堡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博物馆近日组织了一场名为“纳博科夫密码”的展览。展览把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美籍俄裔大作家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文字片断与蝴蝶局部肢体的图像陈列在一起,以揭示他的文学作品及其科学爱好与发现之间的联系。
毕生热爱昆虫学
一个世纪以前的1906年6月,7岁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捕捉到了他的第一只蝴蝶。此后,特别是1955年他的畅销小说《洛丽塔》出版之后,纳博科夫作为作家盛誉远扬。与此同时,他对鳞翅类昆虫学——针对蛾与蝴蝶的昆虫学保持了毕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候,这位大作家却对文学表示出轻视,而更加注重自己的科学追求。
一些研究纳博科夫作品的学者认为,其昆虫学研究是塑造他在公众面前形象的一种努力。第一个纳博科夫传记作者安德鲁·菲尔德把纳氏的昆虫学研究描述为“一个精心构造的文学姿态”。还有一些人否认纳博科夫研究蝴蝶的严肃性,他们试图忽视作家曾于1941年至1948年间,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兼职,担任研究员,他改组了蝴蝶标本收藏,并发表了数篇科学著作,获得一致好评。
文风源自科学研究?
展览中,由显微镜拍摄出的图像正是纳博科夫在哈佛大学博物馆内进行研究时,每天都接触的东西,而陈列出的纳博科夫作品片断总是间接提及昆虫。展览组织者、29岁的迪米特里·索科伦克表示,想通过本次展览向大家证明他的假设:纳博科夫小心、精巧的散文风格来源于他对科学的挚爱。
索科伦克在展览开幕之前说:“如果你像纳博科夫一样,注意力从昆虫学转移至文学上时,你会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方法以及研究工具。我认为,他极其注重细节的写作方式只可能来源于他的职业,来源于他的昆虫学研究工作。”
索科伦克是微生物学家,他工作的地方与纳博科夫博物馆在同一条街上,正好是纳博科夫流亡之前居住的房子。索科伦克在阅读《防守》之时就为纳博科夫深深吸引,去年10月,他开始在纳博科夫博物馆做志愿者,了解作家在哈佛大学所做的研究。
索科伦克说:“突然间,我就在昆虫学研究与其作品的联系中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纳博科夫,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识到作家纳博科夫是在生物学家纳博科夫的影响下成长的。”
为了与大家分享他的发现,索科伦克追寻作家的脚步,拍摄了作家书中提及的蝴蝶,钻研作家的昆虫学研究,进而举办了“纳博科夫密码”展览。
语言学家有待说服
索科伦克的展览举办得正是时候,目前纳博科夫的声誉在鳞翅类昆虫学界内节节上升,两名作家在1999年出版的《纳博科夫蓝皮书:一名文学天才的科学史诗》中,对这位作家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
要说服文学界的学者们接受关于纳博科夫文学表现手法来自于生物学研究的论断,索科伦克仍需要不断做出努力,因为观看过参展图片的语言学家认为,那些图片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证明科学对纳博科夫写作重要性的证据。
不过幸运的是,索科伦克将有更多机会证明自己的看法,他希望能在美国及德国举办“纳博科夫密码”展览,目前他正与相关方面进行协商。(范劭华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