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之前,易中天教授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红得像“超女”一样。他的追随者有专用名号“易迷”“乙醚”,在网上有专门的“易中天吧”;他在北京的签售会因参加者太多而被公安部门叫停;他在成都街头出现则引发了交通堵塞;他的书未出先红,引来12家出版社参加中国出版界破天荒第一次“无底价竞标”;他冷对来自媒体和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宣称“人生的道路只有两种: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一是走别人的路自己说。 我的决定是不让自己说”。
《品三国》并非是拍卖140万版税受之无愧记者(以下简称“记”):《品三国》的书稿是破天荒无底价竞标,所得稿酬很高,引起了一些非议。你觉得你的书是物有所值的吗?
易中天(以下简称“易”):很多人把这次竞标说成是拍卖是完全不对的。这种竞标与拍卖有本质区别,不是光冲着钱去的。我们对中标的出版社有个请求,请他们尽量压低书价。
记:你拿的稿酬那么高,又要求把书价定低,有人觉得这更矫情?
易:本来我可以得更多,而且这是该得的,市场决定的,别说140万元版税,就算后面再加个零,我也受之无愧。不留神成了“大众情人”要有人把学问变“萝卜”
记:你曾不止一次说过,本来想当一位平民学者,但一不留神却成了大众情人,不知你如何概括目前这种对大众讲读历史的方式?
易:7月19日我在南京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说法。在读者见面会上,我们谈起南京人的性格有点像“大萝卜”———没心没肺!可是我很喜欢南京这种“大萝卜性格”,而且愿意把自己讲述历史的方式称作“萝卜史学”。这是因为:第一,草根。萝卜就是草根,植根于泥土,亲民;第二,有益。多吃萝卜有好处,这东西很便宜但很有好处;第三,萝卜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可以荤吃也可以素吃,正符合我的追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记:你是如何形成自己“萝卜史学”风格的?
易:至少有一部分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应该直接面向广泛的人,应该有一部分人文学科的学者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大众,走向人生。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必须要让他们听得懂;第二,必须让他们有兴趣。笑对“不务正业”指责当明星必须付出代价
记:你读了城、谈了男人女人、讲了汉代风云人物、品了三国,但你的职业是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美学、文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的研究,所以有人说你不务正业,你怎么看?
易: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正业。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文学科学者,只要你的工作是以人为本就是务正业了。你们只能说我“不务专业”,不能说我不务正业(笑)。
记:学者的品位必须与大众的趣味保持距离吗?
易:(沉思良久)这要区分品位和口味。打个比方,海鲜营养价值很高,四川人不喜欢吃白灼的,可以“海味川做”。口味不等于品位,一个精神产品有没有品位,在内容不在形式,它能不能为大众接受,在形式不在内容。只要表达方式符合大众口味,品位越高越受欢迎。大众其实是希望高品位的,问题是你要给他搭座桥,所以我的追求是“大众口味,学者品味”。
记:你习惯目前这种“满天飞”、上街都得戴墨镜的生活吗?
易:我是一不小心上了明星的“贼船”,不习惯也得习惯。因为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既然追求广泛的影响力,就必须付出奔波和频频受到外界骚扰的代价。
独裁权力“带坏”了曹操不要小看大众辨别能力记:为什么你对曹操这个人物如此看重?易:我反对把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是非对错简单归结为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和道德问题。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而制度的背后是文化。例如,本来挺不错的人一旦当了皇帝,他就成了王八蛋。一涉及到王权问题、王位的继承问题就没有好人了。你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还有宋太祖、清康熙,再英明,再仁慈,也无一例外残酷地捍卫皇权。而曹操最能体现刚才谈到的这种观点。在曹操身上,善与恶是并存的,而且很突出。他的人生道路,也是一个由“不太恶”到“比较恶”的过程,可以说是少年“顽劣”、青年“英雄”、中年“枭雄”、晚年“奸雄”。他滥杀无辜,只是
为了权力;而之所以能这样干,也是因为拥有权力,并且是不受监督、制约的最高权力。
记: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讲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会误人子弟吗?
易:曾有人发表评论说,我不是“误人子弟”,而是“娱人子弟”。我非常感谢这位先生没有把“娱乐”的“娱”,写成“愚蠢”的“愚”。其实,喜欢我的观众中很多人是很理性的,包括年轻人。举个例子,在成都的读者见面会现场,一个11岁的孩子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直称道诸葛亮是忠心的,但他这是忠于人民、国家呢,还是忠于刘家呢?”他思考得非常深入。所以我奉劝某些自命不凡的教授不要小看我们的观众,如果我的一些说法有误,他们是会思考和分辨的,并不像某些媒体说的那样盲目追从。
据《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张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