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段家送去鉴定的“石蛋”。 苏文定 摄
当地有成片生长的桫椤,它是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
石蛋也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广西自然博物馆已收藏
本报记者 蒋 扩 实习生兰华“临桂宛田村的段红艳挖墙基挖出几枚奇石,有人怀疑它们可能是‘恐龙蛋’有一枚打烂后还能分出蛋白和蛋黄。现在县有关部门已将奇石送到自治区进行鉴定。”7月30日一大早,临桂县宛田瑶族乡政府李女士打进热线,希望记者前往采访报道。
据了解,广西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陆续出土了恐龙化石,但恐龙蛋化石至今尚未发现,段红艳挖出的“恐龙蛋”如证实是真的,那在考古界和生物研究领域都将是个重大突破。为此,记者前往宛田进行了实地调查。
收藏者:挖地基挖出一窝奇石
今年28岁的段红艳,是临桂县宛田瑶族乡宛田村人。
她家的房子坐东朝西,是1982年建成的。1998年10月,她家准备另建一间偏房,就请了两个亲戚帮忙在房子的左侧挖墙基。因为全部是岩石,墙基很难挖。挖到1米多深时,他们在方圆2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窝奇石,大的比鹅蛋还大,小的也有鸭蛋大。
段红艳觉得那几枚奇石样子好看,就捡回家。父母亲笑她:“你已经结婚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耍石头。”她没有在意父母亲的说笑,将奇石放在家里的阁楼上。
眨眼间快满8年。前几天,一个姓雷的村民经过段家门口,看见段红艳的小孩拿着一枚石子在玩,就对她的父亲说:“你家那块石头很像恐龙蛋,应该拿给政府的人看看有不有研究价值。”雷某还说,该乡中江村有个人挖地基建房时挖出了一块奇石,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后得了一笔奖励,现在修了一座楼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段红艳拿出两枚奇石找到宛田乡搞新闻报道的苏老师,苏老师建议她直接去县文物部门。县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奇石有研究价值,将其送到南宁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记者:远古植物成片生长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宛田村一带还成片生长着远古植物——桫椤,有的有一人多高,直径达20多厘米。其枝叶四下分散,如同一把绿色的太阳伞。
据了解,桫椤是一种十分珍奇的植物,它是远古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它的出现距今约3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恐龙灭绝,桫椤独存,故桫椤又有“活化石”之称。由于桫椤生长的环境要求极严格,其生长条件需要具有适合于它生长的湿度、温度。桫椤是无性繁殖的孢子植物,人工种植难度非常大。这是2003年桂林市继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发现成片生长的桫椤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现已引起当地林业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家:“恐龙蛋”只是石蛋
段家挖墙基挖出一窝奇石,是不是恐龙蛋化石呢?31日上午,记者打通了广西自然博物馆黄书记的电话。
黄书记告诉记者,恐龙大多出现在距今1.4亿至6500万年间的白垩纪,沉积岩具备形成恐龙蛋化石的地质条件,目前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均在紫红色的砂岩中形成。恐龙蛋化石有层坚硬的壳,壳里也是紫红色的砂岩。因为液体是无法形成化石的,壳里的蛋白、蛋黄大多被从蛋壳孔里流入的矿物质所替代。而临桂县送来的那两枚“恐龙蛋”,虽然有“蛋壳”、“蛋黄”,但都是假象,它们原是一块石头,在滚动过程中粘上松土,然后由于在地质运动中挤压就形成了类似恐龙蛋的石头。
黄书记说,那两枚石蛋虽然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该馆已收藏供研究用。
释疑:如何识别恐龙蛋化石
据介绍,我国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都呈“赖抱鸡”所孵的蛋一样,聚集在1米的范围内。广西自然博物馆展示厅里展示的恐龙蛋化石,其形状大小相差较大,如河南发现的每枚化石直径约十几厘米,呈圆形;广东发现的每枚化石直径只有几厘米,呈椭圆形。它们都像煮熟的鸡蛋被压扁了,壳的裂痕也是小块小块的。
黄书记说,要识别恐龙蛋化石并不太难:恐龙蛋化石大多在湖泊、河流的环境中形成,且大多是成窝成片地出现;恐龙蛋化石有椭圆形、卵圆形、长条形,外表都有一层约1至3毫米厚的蛋壳,蛋壳上都有龟裂的花纹,蛋内部大多也是实心的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砂岩埋藏在地下时比较坚硬,但暴露出地面后,受潮湿空气影响,开始变得疏松,用手指便能抠动。
黄书记还说,如果广西能发现恐龙蛋化石,不仅可以填补广西在这方面的空白,并且对研究广西恐龙形成的地质年代、有哪些恐龙以及历史气候都有极大的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