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必须引起重视。”上海大学体育教师薛原说这番话时神情严肃。
7月28日至29日,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台上,第六位发言者薛原为“必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大声疾呼,他的主题演讲话音刚落,台下各高校体育教师纷纷提出相关的问题,探讨之热烈引人瞩目。
大学生上体育课不用脑子
“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现在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失去对其兴趣,反而感到有些厌烦。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关注越来越少,甚至觉得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有着54年体育教学经验的矿大教授马中华,对薛原的演讲深有同感。他忧虑地表示,这都是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刻意追求技术动作和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用高度、强度、速度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评价教育效果的结果。
新疆大学副教授王珏瑞,形象地形容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状态是“不用脑子”,“把身子带来,听老师发令,学些简单动作就行了。根本不用脑子,不思考。”
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人性化
很多老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多年来,体育课教学组织过程过分要求绝对服从教师指挥,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化和有序性,体育考核评价多采用绝对性评价,全体学生用一个标准评分。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体差异。
清华大学副教授马新东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该生体重足有100多公斤,入学3000米测试时足足跑了20多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跑完全程的时间缩短到16分钟,虽然同标准成绩相比还有差距,但马新东决定让其“通过”。“我看到了他努力的结果。应该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以取得更大进步。”马新东认为,体育成绩的评定,应采用相对评价法,要反映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评价尺度应人性化。
让体育教学变得有趣和轻松
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疆大学副教授王珏瑞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今,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不能“不用脑子”上课了,他每节课会挑选一名同学,请其为课堂某个环节进行筹划,如编排小游戏,带领同学做准备活动等。上海大学也有类似的做法,教学中,老师只将游戏名称告诉学生,然后给2~3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制订规则,接下来进行游戏,最后由老师点评,并将正确的游戏方法告诉大家,供学生比较。
“把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变为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实现这种转变,不仅会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来自清华大学的顾红指出,体育课和一般文化课有着明显区别,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练习方式。
“高校不管设置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体育在这方面也能大有作为。”顾红告诉记者,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行选课制,一堂课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院系,彼此间很陌生。在清华,每节体育课,老师都会用3~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给每个同学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勇气。“不少同学通过体育课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比以前更加自信了”,顾红欣慰地说。
“师生应当互尊、互重、互爱。”在吉林大学马占江老师看来,有些体育教师惯用“一统天下”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清华大学马新东副教授对记者表示,目前不少体育教师已开始意识到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本报长春8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