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徐汇区,沿途一片繁华。行色匆匆的人群,略显拥挤的车辆,价格不菲的高档楼盘,一个个跨国大企业的招牌,这一切构成了人们对上海的最初记忆。
这里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城市,据说一条小弄堂就能养活5家店铺。 这里无疑是民营企业家的乐园。统计显示,至2005年底,上海民营企业达到47.4万户,总注册资本为7209.3亿元,在与强势的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中逐渐显示出“三足鼎立”之势。
与重庆一样,上海国有经济十分强势;与重庆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数量众多的外资企业在争夺市场。这样的形势下,上海民营经济选择了怎样的“突围之路”?它的发展路径有哪些重庆可以借鉴的经验?
民企的创新原动力
走进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办公楼大厅内一句标语格外醒目:“创新每一天”。
1992年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创立时,仅是从市场上购买进口的通用可编程电脑控制器,根据电梯的控制功能编制控制程序,满足电梯改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低端的技术开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偏低。从1994年起,经过初步的资金积累后,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电梯专用电脑,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标准,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迈上了新的平台———按照国际需要,开发自己的品牌进行生产。1998年,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研制的样品安装电梯试用,2000年产品命名为SmartComII电梯专用电脑正式推入市场,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核心技术的掌握,使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在国内市场站住了脚跟,并逐渐向世界市场扩展。
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有一个经典判断:“随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在机制上与民营企业日益接近,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日益扩张,民营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相对降低。”这一判断在上海获得了最好的印证。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国有经济强大,又被跨国公司和外省市大型企业视作战略要地而大量聚集。土地、用工等商务成本随之不断攀升,在城市中心区域商品房最低价超过了每平方米3万元,这使得在其他地区行得通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在上海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民营经济普遍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有着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以低成本制造为特征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亟待转型。”他说,中国民营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努力从价值链的低端上升到价值链的高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海民营经济也在调整发展思路,纷纷迈出自主创新的步伐。据悉,2005年,上海科技型企业达4.5万家,其中经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538家,占全市比重的66.8%。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民营企业有2492家,占总数的70.1%;民营企业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918件,占全市总量的70%。低成本制造转为低成本创新
走自主创新之路,上海民营企业还能否占有优势?
上海申瑞电力自动化科技公司———一家通过自主创新、以高科技为起点创业的民营企业。论规模,申瑞满打满算只有60来名员工;论资历,申瑞至今不足5周岁;论条件,它只是在漕河泾开发区的一座大楼里租了半层楼面。但是,论影响,申瑞却在中国电力系统颇有声名:它拥有6项国家级的专业软件著作权证书———这证书,意味着所有软件都是由申瑞自主创新开发,而且属于“最高级别”,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无阻!
这家60来人的小企业,连年创造出数千万的销售额,每年向国家纳税达800多万元!这让我们看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厂不在大,有科技则灵!
目前,上海共有4.5万家“科”字头民营企业,它们都有与申瑞类似的特点:舍得投入科技攻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在长三角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论坛上,郭广昌作出了一个大胆判断:“‘低成本创新’是中国及中国民营企业继‘制造成本低’之后的第二个国际战略竞争力。”他说,中国企业不仅在制造方面具有明显领先的成本优势,在自主创新上也同样具有成本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大量运转灵活、低成本、已经成为全球行业隐形冠军的民营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将具有极大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上海国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翔。他的企业不算大也不算强,却成功完成了“污泥、粪便变‘煤’”科研项目。这是一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极高的产业项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的企业不大,但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朝。”
民企呼唤政府“扶一把”
对发展民营经济,上海政府支持力度较大。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谢毅就曾有过亲身经历。当初,他准备研发基因科技时,跑到上海药监局申请许可证。他和该局领导聊了几个小时,将对很多人还是“概念”的基因科技讲解了一遍,最终拿到了“允许创新”的批文。申请过程如此顺利,让他很是兴奋了一阵。
“上海民企占有的全市年科技研发资源不足15%,但产出可以达到总量的30%,问题是技术产出与国有企业不在同一高度上。”上海市工商联副会长唐豪说,目前,人才和资金短缺是上海民企技术创新的两大障碍,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成果丰厚,但产业主流技术、企业核心技术依然缺失。由于民营企业投入产出效益高,国家应该给予进一步支持。
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主任陈沛霖坦言,国家、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政策缺少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在一些垄断行业领域,“玻璃幕墙”依然存在。而且,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也有待改善。
对此,郭广昌说:“在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不仅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更迫切希望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工商联副会长唐豪的话意味深长:“上海土地、用工等商务成本的提高正在给上海民企做‘减法’,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寻求产业替代,上海民企的未来岌岌可危。”
这种忧患意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重庆民营经济的增长点仍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行业、建材工业、采掘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等方面,但随着重庆商务成本的逐渐提高,我们自主创新的魄力能否有这么大?我们的视野能否这么宽广?我们的未来能否有这么光明?这些都是重庆民营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日报记者张雪峰
在企业总数、产业结构、注册资本、产值等方面,重庆民营企业与上海同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在强势的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面前,上海民企选择的“突围之路”,更是值得我们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