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攸县农民刘运武给湖南工程学院副院长朱培立教授又写去了一封信,告诉自己近段时间的发明设想和思路。一个是普通农民,一个是大学教授,他们是如何走到了一起呢?这还要从刘运武的发明说起。
刘运武今年64岁,是攸县菜花坪镇人。 长期以来,他一直走村串户从事砖瓦工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发现现有的砖瓦加工机械有很多不足之处。于是决心技术革新,改造自有砖瓦加工机械。自2001年开始,他研制出数项技术。其中8件专利申报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授权,分别是节能型挤泥机、辊滚式砖瓦成型机等。今年,他又申报了3件专利,但由于长期从事创新发明工作,不断投入各种资金,且专利技术目前未能实施开发,导致已过花甲之年的刘运武生活十分拮据。目前,他居住在月租金仅25元的房间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运武在杂志上看到湖南工程学院副院长朱培立教授热衷发明并成果不菲的消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写信给朱教授,希望朱教授能帮助他实施专利技术的开发。过不多久朱教授果然写信来询问详细情形,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朱教授决定资助1万元给这位农民发明家。7月19日,朱培立专程赶到菜花坪镇将1万元现金交到刘运武手上,并送给了他一些资料,同时向其介绍了如何进行专利市场开发的经验。自此以后,大学校长朱培立和花甲老农刘运武就成为发明之友。
据了解,朱教授已拥有几十项科研革新成果,获专利数十项。但在搞发明创新的起初阶段也面临过种种困境,他为开发样品卖过血,甚至因无钱投宿而露宿街头,他对刘运武的遭遇深表理解和同情。目前,刘运武正在积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专利投放到市场上,以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