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高鹏)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国家体育场),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架结构建筑—“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 这两个缺少现成技术标准作为参考的“世界之最”,不仅承载着满足举办奥运会赛事功能方面的需求,同时承载着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新的“建筑遗产”的使命。
自主创新突破技术难关
“仅‘鸟巢’钢结构焊接这一道工序,我们就制订了80余项施工工艺标准。”国家体育场监理方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副总工程师叶军说。
叶军介绍说,“鸟巢”钢结构的最大跨度达到343米,如果使用普通钢材,厚度至少要达到220毫米。这样一来,“鸟巢”钢结构的总重量将超过8万吨,不仅不便于加工和运输,而且钢板越厚,焊接越困难。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厚度为110毫米的Q460高强度钢材成为最佳选择。
与“鸟巢”一样,“水立方”独特的结构设计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康伟介绍说,“水立方”的创意来自于肥皂泡的构造。这种在自然界常见的形态从未在建筑结构中出现过。”
康伟说:“从截面上看,‘水立方’墙面和屋顶都分为内外3层,9803个球形节点、20870根钢质杆件中,没有一个零件在空间定位上是完全平行的,传统的二维图纸无法标出工件的坐标。因此,定位难成为‘水立方’施工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最终,在国内几家研究单位的努力下,仅用了半个多月便把“水立方”的所有工件在三维空间上一一标出了坐标。
“问责制”保驾精品工程
叶军表示,施工企业是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如果企业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强化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四位一体”的“责任链条”,从安全员、质检员到项目经理再到集团老总,均实行“问责制”。同时,将质量等指标具体化,层层分解,将控制质量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和每个人。这确保了奥运工程成为精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