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1000余名官兵奉命脱下戎装,挥泪告别军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编为阳泉矿务局第三工程处。到了地方,他们继续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勇敢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写下了人生的第二个壮丽篇章。
陈昌启——实心实政当家人
陈昌启,身材高大,目光坚毅,50多岁了,仍然给人的是一种精干、敏锐的印象。自1972年12月参军以来,他一直从事工程测量工作。从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贵石沟400万吨矿井S3主斜井地面建设,到阳煤三矿改扩建以及兆丰电解铝、405MW煤矸石电厂等工程,身为副总工程师的他做主帅、当先锋、打前阵,被广大职工称为工地上的“当家人”。2002年3月,宏厦三建中标兆丰电解铝二期改扩建工程电解车间。为了把工程干好,宏厦三建选择了两个精干的项目部去啃这块硬骨头,陈昌启被派到了施工现场任总指挥。每天他都要在500多米长的车间里来回奔波,协调两个项目部之间以及业主之间的各种事务。一年多时间他就穿破了三双皮鞋,体重减了5公斤。陈昌启干工作严谨认真是出了名的。在兆丰电解铝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前,他带领技术人员对甲方提供的工程控制点数据进行复验。有人说,甲方的数据是不久前出来的,不可能出错,可老陈不管这些,要求测量员严格按标准测量。结果出来了:控制点标高、轴线方位都有不少误差。最后,甲方技术人员又重新放线,避免了返工。当位于39轴线的柱座拆模后,他发现表面部分露渣。对一般工程来说,由于柱座将来埋在地下,对结构影响似乎不大,况且这样的柱座有上百个,一半个有点问题也很难发现,过去就算了,可陈昌启坚决不肯,硬是让项目部重新做了一个,并且又让技术负责人找出原因来,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20多年来,陈昌启就是这样,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每年出勤都在330天以上,累计奉献义务工1020个;完成技术革新30余项,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万元。
杨洪良———勇立潮头急先锋
初见杨洪良,就感觉到他是一位务实、精干的创业者。他方正的脸上总挂着一种浅浅的微笑,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儒雅和睿智,严肃而不失亲切。这位刚毅的东北汉子,转业后先后担任宏厦三建土建队施工员、副队长、队长、项目经理,历经创业艰辛。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高度,精心打造一个又一个亮点。他所带领的宏厦三建第一项目部以建筑工期短、施工质量高、诚实守信好,冠名以“杨洪良项目部”,这是我省国有施工企业以个人名字冠名的第一个项目部。2004年,杨洪良被评为“山西省优秀项目经理”,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项目经理”。杨洪良和他的项目部以“不向社会交一平方米不合格工程,不向用户交一平方米不放心工程”的庄严承诺,一炮打响阳泉建筑市场。他组织施工的阳煤集团洪西区2#—5#楼,集工艺技术、施工技术、欧式建筑风格于一体,备受市场欢迎;马南区2#、3#住宅楼、大垴西2#、3#、7#住宅楼,创造了120天建成一栋住宅楼的奇迹,这个速度在全国建筑业也处于领先位置。三矿改扩建工程中,43米高的大跨度皮带高架走廊、三连体筒式煤仓仅用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竣工,工期提前了一半;100万吨亚美水泥厂第三标段工程,他们在全省开创了六连体滑模之先河。创业之初,项目部机械装备简陋,铮铮铁骨的他经常和工人一起肩扛人拉。施工中,他没日没夜泡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他惦记着每一个生产环节,操心着每一道操作工艺。2004年,在电厂主厂房昼夜施工的关键时刻,他连续25天没回家。杨洪良项目部分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三大块。办公区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生活区温馨安逸,井然有序;施工区热气腾腾,机声隆隆。在生活区,一排排宿舍整齐划一,购置了上下铺铁管床,室内安装了空调,各民工队有电视室,食堂饭菜可口卫生。生活区的规范管理,成为阳泉地区所有建设工地的示范区。本报记者张庆胜本报通讯员刘桂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