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生态:真正的民族唱法?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8-2 8:58:15 · 来源:新京报
央视“青歌赛”设立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概念、类别及商业化问题引发争论
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前日晚落下帷幕,本届赛事中最吸引眼球且争论最多的是团体赛中新增的原生态唱法。从民族唱法中分出原生态类别是否合理?原生态唱法是否更能代表“民族”?原生态歌手是否适合参加商业比赛,今后的发展如何,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报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及歌手,对音乐领域新生的原生态现象进行了解读。
沙龙人物
青歌赛评委、歌唱家朱明瑛
青歌赛评委、词作者陈哲
青歌赛评委、歌唱家吴雁泽
原生态代表歌手阿宝
2005年从江侗族大歌节。全国各地以原生态为特色的民歌节越来越多。本届青歌赛的侗族大歌组合“蝉之歌”获得了银奖。
原生态定义不准确
陈哲:原生态这个词是暂时借用的。从歌手本身的文化市场上看,原生态不像通俗歌手,不是专门上台表演的,原生态指的是和自然的协调。今年对原生态比较重视,一是从全国性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向大家介绍原生态。
朱明瑛:现在的原生态唱法不应该叫原生态,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了。这些唱法早就存在了。
阿宝:“什么叫原生态?只有老大娘纳鞋底子时的哼哼,老大爷在大山里晒太阳时唱的小曲儿那才叫原生态,这和我现在唱的不一样。只要是站在商业舞台上,就没有什么原生态了,因为已经失去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以前大家认为王昆、郭兰英唱的也是原生态,但其实她们都学过专业唱法,而且歌曲也经过很多改变;我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是把别人唱得好的‘偷’过来再加入我的处理,所以我顶多也只能算是民间唱法。”
原生态与民族唱法的区分
反对方 原生态其实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
朱明瑛:今年青歌赛增加了原生态类别。其实我已经说了快20年了,现在所谓的原生态其实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应该叫作汉族唱法,更准确地说应该叫作民间歌曲,那些后来某些作曲家根据这样的素材,批量创作出来的歌曲应该叫作创作民歌。因此,把少数民族的唱法叫作原生态,从一开始,我跟李谷一就提出不能这么叫。我们反对把原生态独立出来,它本来就是真正的民族唱法。
我们国家的民间歌曲资源太丰富了。56个民族的歌甚至有超过56种的不同唱法。美国的音乐发展到现在,出现了无数的派别,从jazz,r&b,blues到rap、hip-hop,这些都是有名称的。我们有这么多民族,这么多唱法。怎么可能把这么丰富的民歌简单地用原生态三个字就概括了?
吴雁泽:现在把歌唱种类划分为三种其实不太科学,其实美声、民族、通俗有很多互通之处,我们不可能明确地把歌手划到哪一类去。我在担任评委的时候就发现有的歌手参加美声组可能还不如到民族组,参加民族组又不如去通俗组,所有演唱的发声方法都一样,强行划分有可能会限制歌手的发展。才旦卓玛当年师从王品素教授的时候,她就很好地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本身的发声状态。现在的年轻人唱歌的时候容易漏气,这就得借鉴一下原生态唱法的技巧———与其关在音乐学院练声,倒不如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海边放声歌唱。
支持方 民歌和原生态不应放在一起
陈哲:民歌就是民歌,如果民歌脱离了土壤,民歌必然要被改变,被新鲜血液代替,被原生态所调整。民歌和原生态不应该放在一起,它们都是一个链条中发展出来的。民歌来自生活,现在是有很多民歌手进入学校后,反而不会唱歌了,也引起了一些争论,现状是国人不满意这样的民歌,民歌要有自己的特色。民歌和原生态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土壤,这几年我们离这个“根”越来越远了。
原生态唱法的商业化
支持方 中央台干了一件大好事
朱明瑛:无论如何,现在让老百姓开始关注这些真正的来自民族的歌,中央台干了一件大好事。
不仅推新人,也推了新的东西。因为它真正让山沟里的人唱的真正的原生态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创作有更好的政策,对市场应该有更好的引导,政策也应该更加放宽。相关部门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支持采风,政府应该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每年的青歌赛应该尽可能出新,不仅仅是歌手。我们应该给流行音乐和这些真正的民族歌曲更多的重视。
反对方 碰上现实会被撞得稀巴烂
阿宝:原生态是个蛋,捧在专家手里很自然很美,可是一旦碰上现实这块石头,就会被撞得稀巴烂。歌手从乡间走出来唱歌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人为保持原生态的想法要不得。管它原生态还是学院派,老百姓喜欢才最重要。
原生态民歌已经成了某些专家的工具,而歌手则成了他们的武器。
中立方 这个问题有两面性
陈哲:这个问题有两面性。现在各地的民族乐团也很多,也有一些商业活动,虽然动机不一定是恶意的,出于旅游等考虑,对于民歌、原生态有很多杀鸡取卵的做法。比如在比赛中,有人唱上世纪60年代的歌曲改编的,这个肯定不行,还有加上伴奏带、迷笛这些方式,也不适合。
如果原生态长期孤立,被主流排在外,在当地会受到萎缩,因为不受重视,容易被践踏,虽然动机不一定是恶意的。比如央视青歌赛加强了原生态,影响力大,有正面的拉动作用,地方意识到重要会保护。负面作用也有,会有一些个体被牺牲掉,个人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因为有商业需求。如果真的面对了大量的商业需求是好事,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个份上。不是商业本身有破坏力,是人的问题,没有意识到用什么手段、方式来发展原生态。
对待处于最根基地位的村寨要坚决保护。很多原生态歌曲只有一个调,能作为娱乐吗?只有在当地的本土环境中,整体欣赏才有意义。还有原生态3天3夜的歌舞也不可能完全还原在舞台上,需要重新整合。要首先保住根基,使它不露在外面,但是提供养料,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是为了引起关注,更好地保护根基,各有各的分工,做好各自的事就好。
对话原生态歌手
李怀秀:原生态不能离开本土
云南彝族的李怀秀获得本届青歌赛原生态金奖。
新京报:你唱歌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李怀秀:我从记事起,妈妈就唱这种山歌,10几岁我开始跟着当地有名的老艺人学,后来被来采风的老师发现。那个时候我的家乡开始流行流行歌曲,很多年轻人都唱卡拉OK,我唱的歌面临消亡。我们那的年轻人觉得我唱的这种歌低级、落后。那个时候刚有电视,黑白电视都很少见,好几家凑在一起看,看到电视里的年轻人特别羡慕。后来我参加了上一届的青歌赛,成绩不错,后来家乡也开始重视了,开始保护这些,小学课间广播体操的时候,第一遍做广播体操,第2遍就跳当地的舞蹈,每个星期还请当地的老艺人来专门教孩子唱山歌。
新京报:在村里唱歌和现在在舞台上唱歌有不同的地方吗?除了你们当地的山歌,你听其他类型的歌吗?
李怀秀:没有不同,演出的时候唱歌和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唱歌是一样的。其实就算其他类型的歌我也会听,现在满大街都是流行歌曲,有时候和朋友去唱卡拉OK,自己特别害羞,什么歌都不会唱,顶多唱个《山路18弯》、《青藏高原》什么的,被朋友笑话,后来都不好意思去唱了。
新京报:你会去专门学习原生态的歌曲或者表演方式吗?
李怀秀:我会去很多地方,大理、迪庆,去听纳西族等不同地方的歌,和不同支系的老艺人学习,跟他们学唱歌、跳舞。在参加比赛之前,我就是一个农民,一开始是教一些小孩子唱歌,后来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维持不下去了,就在玉溪当出纳,每天和钱打交道,没有唱歌的机会。参加青歌赛以后,各种大型演出的机会才多了。
新京报:现在你的各种演出多了,还能保证这种采风的时间吗?
李怀秀:必须回去充电。
原生态不能离开本土,老在舞台上唱歌,会失去根基。一般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回家去,或者我们哪儿过什么节,我也跑去学东西。原生态不出去,就都是自娱自乐,出去太久,那些会的歌唱完了,没有新的也不行。
新京报:你们的村子里像你这样会唱山歌的人多吗?
李怀秀:我这个年纪的没有了,很多女孩像我这么大都结婚了,娃娃都有了。现在我们村子,像我这样会唱这么多调调的年轻人也找不到了,基本都断层了。
新京报:你觉得原生态歌手会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吗?
李怀秀:这个要看自己,把民族文化放在什么位置。演出是一种宣传,要看这种宣传是不是适合原生态。
肖汝莲:能保持古朴
肖汝莲(左),77岁,纳西原生态歌手,和崔健(右)同台演出过6次,8月将来北京开演唱会,不会讲普通话。
新京报:您唱歌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肖汝莲: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唱歌,十几岁在村里对歌,有点像刘三姐那样,我是村里唱得最好的,越唱越响亮。我们的村子叫塔城村,除了唱歌,我就是做一些手工艺品,还有就是做饭,全村都知道我做的饭好吃。
村里有红白喜事什么的,都请我去唱。有时候一唱就是一天一夜,或者3天3夜,围着篝火唱。
新京报:那个时候您在村里唱歌和现在在舞台上唱歌,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肖汝莲:我年轻时在村子里唱歌,和现在在舞台上唱歌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村在离丽江很近的小山村,80年代才通车、通电,没人开发,也一直没什么外人来。我们那的人的歌声都很古朴,声音自然,像我唱的歌都是上一代人传到我这里的。后来我儿子把这些歌曲进行了收集,我孙子和孙女现在重新演绎。
新京报:现在很多像您这样以前在村子里唱歌的人都出来唱歌了,在大城市唱歌时间长了还会保持原来的那种古朴的声音吗?
肖汝莲:我觉得能,因为我们骨子里流的血液都是古老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而且我唱歌的风格也不会因为出来了受到影响,我也一直是见到什么唱什么。唱歌的时候我不会看观众,就是闭着眼睛唱,陶醉在自己的年代中,我能感到自己的声音很震撼。我喜欢很多人听我唱歌,有时候人少了还不习惯,人越多我唱得越有精神,越起劲。
原生态概念
2004年8月,“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在山西左权举行,各地民歌手各种原汁原味的歌声,引出了一些专家的所谓原生态概念,国内的音乐领域开始出现原生态现象。
目前,对原生态唱法尚无权威的定义,被人们用得比较多的解释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比如“蒙古长调”、“侗族大歌”、“呼麦”、“花儿”等各种濒临消亡的民歌。歌手阿宝、石占明被认为是原生态歌手的代表人物。
民族与原生态之争
中国民族声乐界的学院派与原生态之争已有很多年,几年前的“李琼现象”就是这种争执的中心人物。这位以《山路十八弯》而为观众熟知的湖北歌手,在1998年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崭露头角,但声音先天条件极好的李琼没能获歌手金奖,引起声乐界学院派与原生态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原生态支持方著名歌唱家王昆认为民歌变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注重字、腔的韵味,就会使喜欢民歌的人感到很失望。但现在很多歌手用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或者像通俗歌曲那样轻声轻气地唱,这样的唱法都不适合民歌。
学院派代表金铁霖则为他的金氏民族唱法辩驳,他主张民族声乐的类型应该更多一点。有些经过了学校专业训练的歌手在演唱方面更规范一点儿。他推崇的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唱法,不仅有传统民歌的风格,还借鉴西方声乐中的发声训练和舞台表演,所有的唱法都只是唱歌的工具。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刘玮 贾维
(吴雁泽、阿宝说法引自《新闻午报》报道)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