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2日电(记者蔡敏 马姝瑞)北宋词人秦观曾写下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来歌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青年却对婚姻表现出恐惧甚至抗拒,引起心理学家们的担忧。
28岁的小舟与女友交往两年多,虽然平日里两人感情很好,可每当女友提出结婚,小舟便借口推托。最终这个年近而立的小伙子不得不从家乡安徽逃出四处躲藏。“逃跑”期间只敢偶尔与父母联系,生怕被女友找到再遭“逼婚”。当被问及为何反应如此强烈,小舟说,“一想到结婚以后的生活,就觉得累,负担不起”。
26岁的女孩小芳已和男友同居两年,准备今年8月结婚。但“想到以后有孩子和一大家人,我就觉得这是个陷阱让我往里钻,浑身不自在”。
这是安徽省播健心理咨询中心接诊到的两例典型的“恐婚者”。近年来,对谈婚论嫁产生恐慌、抗拒,以至于心理障碍、“临阵脱逃”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
安徽中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珑教授表示,“恐婚症”和“恐婚现象”有本质差别:前者是由于一定人格缺陷导致的恐惧结婚过程的心理疾病,而后者更多的是转型期中国最初几代独生子女“知道爱但不知道爱的责任”的具体表现。前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而后者近年来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安徽省播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江俊分析说,婚后的柴米油盐、洗衣烧饭是让一部分女孩心烦的大问题,而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也让一部分“男子汉”力不从心。结婚本身并不困难,婚后生活才是不折不扣的“洪水猛兽”,让这些年轻人避之不及。
而从外部环境看,高速发展的经济、信息爆炸的社会、日渐多元化的价值观,都在加重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谈婚论嫁对他们而言显得尤其沉重,以至其中一部分人选择逃避。
不过,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对“恐婚族”可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过分地指责他们的责任心。“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婚姻的认识必然不尽相同,应该允许年轻人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包括‘独身主义’。”
李珑建议,政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对年轻一代的心理辅导,要加强责任教育、婚姻教育。
提供网上婚恋服务的上海千寻网在中国最早推出了恐婚测试平台,试图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对现实或潜在的“恐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心理提示。两个月来,已有十几万人参与了网上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