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实习生 刘敏超 本报记者 韶静 卢萍 报道
目前,南京正规的画廊达200多家,其他大大小小的画廊上千家,有着很好的投资基础。他们如何运作?生意又如何呢?
《江苏商报》记者在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和淘宝市场走访时了解到,如今画廊的生意已经明显没有数年前“滋润”了,大多只能维持生计。 他们寄希望于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后生意能有起色。
据了解,目前两大市场,来欣赏的人多,购买的人少,很不景气。
一位画廊的刘姓老板告诉记者,自己珍藏的一幅宋文治的《岁寒三友》,开价16万,至今未能出售。分析原因时,刘老板表示,前几年国画市场炒得过热,现在进入冷淡期。夫子庙古玩城一个画廊的老板告诉记者,他原本是机关干部,退休后凭自己对字画的爱好投资了几万块钱就开了这家画廊,前几年一年能净赚几十万,有的时候一幅画一转手就能赚上万元,但这两年画廊多了,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另一家画廊,从事字画销售八年多的徐老板同样乐不起来,因为今年的生意特别冷淡,一个月能卖出去一幅上千元的画就不错了。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郭建华先生。
据了解,郭建华从事绘画事业已经40多年了,师承国画名家傅小石,但开办画廊做字画生意才一年多,依靠自己在画坛上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国画风格,很多买画者都慕名而来,要出高价购买他的作品。但是他参展获奖的精品都自己收藏,为以后办画展准备,也希望这些作品在后期有更大的增值空间。
(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