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今年
7月14日,安徽省石台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表示,原计划在今年8月整体搬迁到瑞典的皖南古民居“翠屏居”,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文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这一古民居不得转让到国外。一度沸沸扬扬的古民居“出国”事件就此了结,但是古民居的保护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没有建立一个保护的长效机制,古民居的“生存”始终是个问题,不知何时又会徘徊在“出国”边缘。不要等到把自家的宝贝卖出去了,才想起回过头来复制、回收!
老屋“出国”保身
历史文化名城名存实亡
安徽老屋鉴定为文物整体转让国外被叫停
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经理简恩?瑞德克曾到皖南旅游,被这些徽派建筑深深吸引,并产生了一个大胆“创意”:搬迁一栋皖南古建筑到瑞典。郑孝和决定从石台当地选择一座“非文物”的古民居赠送给简恩。他告诉笔者,之所以想到要把老木屋作为礼物送到国外,是因为这屋与“哥德堡号”有一定的渊源。260多年前,石台县盛产的茶叶雾里青曾通过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哥德堡号”货船运到瑞典。今天,仿造的“哥德堡号”将抵达广州。郑孝和不愿错过这个重续旧缘的机会,他要将如今的茶叶重新送上“哥德堡号”,重现当年雾里青茶漂洋过海的荣光。
今年7月初,石台县天方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孝和欲将此古民居买下赠与将于今年7月来中国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经理简恩?瑞德克,并将其整体挪移到瑞典。
老房子坐落在古徽道旁,为二层跑马楼式,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屋旁有一栋两层水泥楼房,老屋的主人李益坤和老伴汪爱莲就住在里面。女主人告诉笔者,这木屋当年是茶楼,叫翠屏楼。房屋当年的主人曾在这里制茶、卖茶,还经营着茶楼的生意。
李益坤说:“当时出卖老屋完全出于无奈,因为自己无力维修,政府又没有将其归为文物,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到了国外,它将被作为茶楼博物馆保存。”
7月14日,安徽省石台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表示,原计划在今年8月搬迁到瑞典的皖南古民居“翠屏居”,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文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这一古民居不得转让到国外。
相关阅读
200年徽州茶馆迁瑞典
感伤古建留洋
安徽200年老屋酝酿挪移瑞典惹争议
时隔261年重返广州
哥德堡号为何而来
飘洋过海“定居”美国的荫馀堂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馀堂是此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荫馀堂原为安徽省休宁县黄村黄家所有,座落于进士第旁,始建於清代,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黄家本有意将荫馀堂拍卖或拆除,一九九七年中美文化交流,与美国PeabodyEssexMuseum博物馆接触,馆方决定买下并将其运至美国展览。一九九七年起开始解体调查,经过7年多的策划,美方斥资1.25亿美元,从荫馀堂拆下的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2003年6月,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据休宁县文化局局长储晓华介绍,荫馀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幢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由黄姓富商营建,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家子孙先后迁出。而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
百余历史文化名城 大多名存实亡
作为中国人,在研究古城保护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历史人文积淀,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建筑的精华品质,并有重点、有价值地继承和发扬,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这些命题,都是今年5月26日、27日在苏州参加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论坛的专家们所关注的。
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会上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已经出现了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现象。今天,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些城市建设留下的教训。
我国现在有103个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已经名存实亡、名不副实了!而像苏州这样保护得好的古城,全国有几个?及时地提出“民居保持和利用”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党中央国务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高度重视,专门确定了‘文化遗产日’,这是一个大张旗鼓的举措。“要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和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这句话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详细还有多少"遗产"危在旦夕
北京?胡同?四合院
是从有都市以来四千年,中国幸存一点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
但目前,北京至少有90%以上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一个四合院本来是供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的,现在一个院子住上几家、十几家,每家争相搭建小房子、堆放杂物,千方百计争夺空间,使得邻里关系很微妙,个人精神很压抑,家庭生活很不便,四合院固有的优点丧失殆尽。如果不彻底清除四合院内外的搭建房屋和杂物、疏散人口、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保护四合院最终是一句空话。<<<详细
相关阅读
:康有为故居挤着70户人家
深圳?宝安县城的旧街区
让历史画面的“蒙太奇”回到1980年―――中国城市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号角呼唤城市现代化的春天。1980年2月,上海滩春寒料峭,笔者参加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当地一次重要会议,讨论北京某院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规划”。
深圳!一个震撼人心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名。尽管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还找不到这座“城市”的准确位置,但是“特区”所带来的陌生而又新鲜的直觉激起心中南国新城空间想象力的千层浪花。
20年后,作为深圳特区城市文脉的“根”―――宝安县城这座当年边陲小镇的旧街区几乎荡然无存;城市中心区转移至福田,罗湖区由于“停车难”而似乎出现衰退迹象……
从“深圳城市现象”可以看出:作为一座“特区城市”的发展,尽管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已经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可是作为解释与见证这座“特区城市”发展的软道理却显得相对薄弱,仍然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文化栽培。
福建?最大单幢古民居?宏琳厝
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一座名为“宏琳厝”的古民居近来成为专家学者感兴趣的地方。“宏琳厝”今日屋主黄德展告诉记者,黄德展说,纵观全国著名的古民居,如被誉为“江南第一屋场”的湖南省岳阳县的“张谷英”大屋,其占地面积只有9000多平方米,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均是院落群体,并非单个建筑,福建永定土楼也仅11000多平方米,著名的江南民居建筑群――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甘熙故居”其占地面积也仅14000多平方米。宁波镇海区“十七房”,只是17栋房相连的建筑群,外有围墙。由此可见,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当属福建闽清“宏琳厝”古民居。<<<详细中国城市正在重蹈发达国家覆辙?
没有保护经费
可以成为文物流失的理由吗?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事实:黄山荫馀堂徽文化研究院目前争取到近千万元资金,准备在原址重建“荫馀堂”,并计划逐步整体修复黄村,再现“进士村”当年风貌。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让“荫馀堂”从这片土地上消失?
“古徽道”是当年徽商翻越皖南牯牛降山岭,经石台县通往长江水路的必经之道,这条道路上的许多历史遗迹,记录着徽商昔日的辉煌和艰辛。
“翠屏居”既是李家宅院,也是当年徽商休憩、品茶的一座茶楼。它与“古徽道”水乳交融,成为“古徽道”不可分割的部分。
合肥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张友华说:“总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将来到外国缅怀‘古徽道’,追忆古民居!”
吴熙祥副县长说,“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负责文保工作的只有1人,目前已认定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都没钱去维护及管理,更何况这些散落的民居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房主计划将“翠屏居”卖到国外时,石台县政府部门并没有出面制止,也没有及时对这座民居进行文物价值认定。《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规定:古民居受国家法律保护。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对“翠屏居”进行文物认定,当地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就可以做到,并非难事。难道要等到“翠屏居”被运到海外,管理部门才去评估它的文物价值吗?财政困难,没有保护经费,可以成为文物流失的理由吗?
别让遗产被“拆坏了”
保护与发展并行
打着开发旗号的“拆文化”不仅波及城市建筑也波及世界遗产。泰山由于安装缆车已失去了原先模样;黄山周边饭店林立,使部分景观遭到破坏。合理开发是保护遗产的手段之一,但无节制开发却可能导致遗产的面目全非。保护遗产要保护的是一个整体文化环境,而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长城或一座山。
如今,各地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意欲申报世界遗产,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对自然和文化遗产,光有保护之心还不够,能否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关阅读
:文化遗产大国
盛名之下更应关注隐忧
婺源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古宅面临重重危机
时光倒流中思考城市
反思中国城市发展过程遭遇“流行病”所产生的系列病状及后遗症,病根在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于城市发展前景预测不足。当时,我国极其缺乏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悉国情的城市战略家,以致在全国城市发展起步阶段所制定的关于城市发展政策没有国家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配合,对于各地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尺度缺乏系统科学的定位。这样,也就失去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初期城市发展起步阶段控制城市规划、控制国家土地资源、控制城市开发尺度、控制城市生活环境的良好时机,等到城市问题成堆、“城市病”积重难返之际,才开始推出各种应急与补救措施。
可是,城市建设的“地表时间痕迹”太重!
山挖了、树砍了、屋拆了、湖填了、路堵了、楼炸了、人走了,不少城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魅力。
这是一个时代的遗憾,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文化擦亮城市面孔、思想决定城市战略。城市之间在经济、科技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较量的城市力度是城市文化。任何城市的生命基因是凝聚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文脉。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健康的标准首先并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程度。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与历史性闪光点是城市思想。没有思想的城市无疑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以及没有主题的文章。 (责任编辑:游文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