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海菊(左)帮烈士母亲洗衣服。
郭 嘉摄
走进26号农家小院,赵海菊仿佛走进了自己的家。
7月25日,这个农家小院所在的河南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莲花村热闹起来,66岁的杨加荣老人说:“俺村的好闺女又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又多了一对牵挂的父母”
1998年11月29日,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邮政职工赵海菊永难忘却的日子。
这一天,她在《信阳日报》读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勇救战友 舍生赴死 军校学员陈心良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从报道中得知,烈士陈心良就住在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莲花村,而且系陈家五代单传的独苗苗。烈士父母能经受这样的打击吗?“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赵海菊提笔写了一张明信片:
陈父、陈母及陈家所有的亲人们:
感谢您们为党为祖国养育了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儿子,心良是你们的骄傲,是信阳人民的骄傲!他虽然去了,但他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信阳人民的心中……
时隔不久,赵海菊收到了陈心良父亲陈启彬的回信,信中除了感谢之外,更多的是失去儿子的痛苦。看了信,赵海菊哭了4个多小时,当天,她给陈心良父母寄去100元钱。
节假日,赵海菊拉着丈夫、儿子乘车直奔莲花村。一进门,赵海菊连忙把儿子拉到烈士母亲王桂兰的床前,“世林,叫姥姥,快叫姥姥呀!”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
站在陈心良的遗像前,她许下诺言:“心良,你为国尽忠而不能膝下尽孝,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姐姐了,我会替你照顾好两位老人的生活,我就是再苦再难也不会苦了两位老人。”她又对丈夫说:“从今晚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我又多了一对牵挂的父母。”
“我图的是让烈士双亲能享受到正常的儿女爱”
2000年春节,赵海菊第一次接陈启彬老两口到彭家湾过春节。一进门,两位老人就愣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自己生活这么苦,还老拿钱来孝敬我们,闺女,你的心肠咋这样好?”老两口一进屋就哭了。赵海菊安慰他们说:“你们连儿子都舍得,我付出这一点不算啥!”
当地有个习俗,嫁出去的女儿,闰月要给老人买闰月鞋,过节要送节礼。赵海菊这些都是一样不落。每逢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她都要提前给两位老人备上一份礼物。陈启彬吸烟,她每次都特意买上两条烟。王桂兰患过脑血栓需要调治,她就捎上几盒血塞通软胶囊。每次接到两位老人电话,赵海菊都是先挂断,再打过去,替两位老人省下电话费。8年24个传统节日,赵海菊只有一个春节没能看望两位老人。那是自己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脚踝骨粉碎性骨折。尽管如此,她还是买好礼物,让丈夫代自己走一次莲花村。
邻居杨加荣大妈曾经羡慕地对王桂兰说:“兄弟媳妇,你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遇到个这么好的闺女?我们膝下谁没有闺女,可哪有一个像你们家海菊那样知道疼人。”
有人问赵海菊这样做图个啥,她说:“我图的就是让烈士双亲也能享受到正常的儿女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