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哈尔滨市消防支队特勤道里中队指导员杨丹光荣候选。这只“火凤凰”作为哈尔滨市第一位冲在火场一线的女消防警官,以她的勇敢和坚毅诠释着生命的美丽,感动着冰城人民。
人物资料
15岁在沈阳军区某部入伍,一年后入党;1995年考入解放军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分配到某部队通讯站任排长;1999年9月调到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一年后到特勤道里中队任副指导员,后升任指导员。
几年来,她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警官和黑龙江省“十佳消防卫士”、“全省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全国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标兵”等。去年8月,杨丹光荣地参加了第七次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今年3月,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她先后参加了哈尔滨市天潭酒店特大火灾、北二道街20号重大火灾、买卖街117号地下煤气管道泄漏事故、油漆厂特大火灾等千余起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
首战赢得男战友喝彩
2000年9月,杨丹向领导递交了要求去基层工作的申请书。支队领导很吃惊,问杨丹:“一个女干部下基层工作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消防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带兵、训练、值夜班、上火场,你有思想准备吗?”杨丹坚定地说:“我没有那么娇气,男同志能做的我也能做,男同志能吃的苦我也能吃。我就是想证明一下女同志照样可以带兵上火场。”
听说要来一位女同事,特勤道里中队内一片哗然,男消防队员议论纷纷:“来个女的,她能行吗?”然而,这个后来在火海里与同伴一样抱着水带飞舞的“小女子”赢得了大家的敬佩。
道里中队辖区地处哈市繁华地段,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这里重点单位多,大商场多,高层建筑多,火险隐患多,每年发生的火灾、抢险救灾任务十分繁重。杨丹深感责任重大,来中队后,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灭火知识和灭火技术,每天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进行训练,爬梯子、挂钩梯、越障板、练单双杠……杨丹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杨丹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参加灭火战斗时的情景。刚到特勤中队那年的国庆节凌晨1时,一面街一家橡胶厂车间发生火灾,烈焰熊熊,浓烟滚滚,杨丹随消防队员们一起冲进火场,拿起一支水枪就向前冲,水枪的压力太大,手攥着很吃力。烈火烤得皮肤钻心地疼,浓烟熏得她直流泪,但杨丹仍不后退一步。那次战斗,伙伴们给他们的女指导员打了高分。
杨丹说:“是战士,就要冲锋陷阵;干消防,就要赴汤蹈火。”
晚上睡觉“睁一眼闭一眼”
每次参加灭火战斗时,杨丹总要仔细观察中队领导带兵指挥灭火战斗的情况,凭着她的天资聪明和虚心好学,很快就能独立带兵指挥灭火战斗了。消防队除了灭火,还担负着抢险救援的任务,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
2002年1月19日16时21分,松花江公路大桥上一辆液化石油气罐车翻倒。道里中队接到“119”指令后,杨丹带领4名特勤队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在液化气罐随时都有爆炸危险的情况下,杨丹和战友勇敢顽强、舍生忘死,成功地进行了堵漏,并用水枪掩护工程人员将罐体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一场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2003年8月16日20时13分,道里中队接到“119”指令:奋斗路人和地下商业街二期工程入口处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有多名人员被困。中队出动两台消防车和13名指战员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的指示立即展开救援工作。杨丹不顾个人的危险,靠近塌方处一面安抚被困民工,一面指挥特勤队员抢救被困人员。两天两夜,杨丹一直战斗在塌方事故的最前方,同兄弟单位共抢救出多名被困人员。
杨丹经常戏言自己得了一种职业病:晚上睡觉的时候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火警。特别是节假日,更是枕戈待旦。杨丹说:“在那种高度危险和紧张中获得的生命体验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
不断拖延的婚期
特勤道里中队是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消防站。为宣传预防火灾和逃生自救的知识,杨丹想方设法增添器材装备,购置消防宣传图片,还亲自担任讲解员。她流利的表达,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参观者的好评。
在火场上冲在最前面,在日常生活中,杨丹以女性的细腻和温情装点着战士们的生活。战士病了,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战士们看病,给他们抓药、打针;战士过生日,她把蛋糕送到宿舍……等到杨丹过生日时,战友说要给她一个惊喜。那天,杨丹一推开办公室的门,发现桌上堆满了生日礼物,杨丹的眼睛当时就湿润了。
为了工作,她的婚期从去年至今延期了两次。她说:“我总觉得在中队时时都有危险,不能分散精力。每个星期要值三四天班,一天24小时都是开机待命,没有时间谈恋爱,所以结婚再等一等。”这个月,杨丹终于要与心爱的人牵手走上幸福的红地毯。
昨天,动力消防科对辖区内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时,讲述了杨丹的感人事迹。辖区内的网吧业主受到启发,60余家网吧自发联合起来将杨丹的事迹设置成网吧电脑的“桌面”,让前来上网的市民都能了解到女消防警官的故事。
肖言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