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华阴市高家村59岁的村民董生鑫近日领着记者来到村旁一块名叫鹿泉的高地。华阴市2003年8月遭受特大洪灾至今,董生鑫和乡亲们一直向往在这块远离洪水的“安全岛”上迁建新居,但他们的搬迁梦却年年落空。
当地群众质疑:为何灾后异地搬迁安置工作进展如此迟缓?为何国家下拨的5906万元应急迁建资金“沉睡”至今未发放?
受灾农民盼安居
2003年8月,罕见的特大洪灾席卷渭河流域,华阴市有11个行政村被淹没,3474户、1.379万受灾农民无家可归。洪水退后,当地政府提出对11个重灾村进行整体搬迁并请求国家支持。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急件”将5906万元移民迁建补助资金下拨到陕西,按照户均1.7万元标准专项用于华阴市3474户受灾农民异地迁建安置。其中1.5万元用于补助农民建房;0.2万元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并规定用于农民建房的补助资金“不得滞留、侵占或挪用”。
应急资金“睡大觉”
今年2月,根据群众反映,发展改革委调研组赴华阴调查后发现,这笔“应急资金”竟然一直“躺”在各级政府账户上“睡大觉”。其中4718万元在陕西省财政专户,938万元在华阴市财政局,250万元下拨给了负责搬迁安置的华阴市移民局。到今年7月20日,发到受灾农民手中的建房补助资金只有51.9万元,不足国家下拨资金总额的1%。
负责搬迁安置工作的华阴市移民局解释说:这笔迁建资金不是救灾资金,使用原则是“不迁不补”。现在大部分受灾农民不愿搬迁,所以不能发。但有的受灾农民却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为“配合”市里的工作,2004年,华西镇组织人员统一替受灾农民填写了搬迁意愿调查表,“表示不愿意搬迁”,为上级决策提供虚假信息。
市里忙着建大楼
与灾后受灾农民迁建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形成反差的是,华阴市由地方财政投资近1600万元建设的市委、市人大新办公大楼却迅速竣工。
洪灾过后,上级曾要求华阴市落实堤防整治、道路建设等灾后重建地方配套资金1233万元,华阴市没有落实。受灾农民反映资金紧张、搬迁困难多,希望政府协助贷款,华阴市置之不理。而市委、市人大超标准建设办公楼,华阴市先后拨付资金1550万元。由于信息不透明,一些受灾农民怀疑国家拨付的迁建资金被挪用,不断上访。 (据新华社)来源:扬子晚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