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奥运会上,有无数明知获胜希望渺茫却仍尽全力与世界体坛巨星一拼的勇士;有也许一辈子得不到冠军却仍然在竞技场上抛洒汗水与泪水的健儿。这些运动员之所以不是明星们的陪衬,不是为金牌垫底的分母,正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了奥林匹克的真谛——“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获胜”。他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奥林匹克真谛的实践者
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 茹秀英
在奥运明星册上,也许你根本找不到这个名字——约翰·阿赫瓦里;在奥林匹克辽阔的星空中,也许你根本察觉不到这颗无名小星,但正是这颗无名的小星却为人间书写了奥林匹克的真谛——“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约翰·阿赫瓦里是一名坦桑尼亚的长跑运动员,1968年10月20日他参加了墨西哥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晚上7时,当最后几个观众正要离开体育场时,突然,马拉松赛场的门被打开了,一个运动员脚上缠着绷带,跌跌撞撞地走进来。他就是约翰·阿赫瓦里,是最后一个完成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孤独的落伍者。19公里处约翰因为晕眩左脚严重摔伤了,他的教练劝他放弃,但是约翰还是坚持着完成了整个比赛。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外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
这就是一位奥运选手的奥运情怀,尽管他没有登上领奖台,没有获得鲜花和掌声,但是他那平实的话语却道出了我们口口相传的奥林匹克真谛——“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他用行动实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提出此重要思想的初衷:奥运赛场上的参赛者都是英雄,他们具有光辉的榜样作用,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精神,又能领略他们实践“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风采。这种奥运精神会教育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会把这种精神带到现实生活中,实现顾拜旦所说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曾征服过,而是曾奋力拼搏过。”
如今,当我们欣赏精彩的体育赛事时,在我们把掌声、鼓励送给获胜者的同时,更应该站起来为那些非获胜者鼓掌、加油,因为他们的表现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竞赛的本身,而是展现了更深、更广、更美的人类拼搏、超越的风采。
RJ187
田径赛场是团结友谊进步的舞台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 牛静
田径运动素有“运动之母”的美誉。一部田径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微缩的奥林匹克运动史,而奥林匹克精神犹如其中的一盏指路明灯,长久地闪耀着熠熠之光。
田径运动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完美化身。罗马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魏玛·鲁道夫获得了3枚金牌。但是谁能想到她在刚学走路时就长期患病卧床,4岁又患小儿麻痹症,经过7年每周100英里的康复训练,才得以正常行走。然而,小姑娘并不满足,她继续训练,不断进取,终于成为田径场上著名的“黑羚羊”。
疾病阻止不了人们的热情,年龄同样不是问题。有“飞行荷兰人”美誉的布兰克尔斯·科恩在参加柏林奥运会时,成绩平平,而之后的世界大战又使成绩提高的她无法比赛。12年之后的伦敦奥运会,科恩已是年过三十、双膝绕儿的中年妇女,但她依然壮心不已,奋力拼搏,一举获得4枚金牌。
田径运动处处体现着没有性别、种族歧视的“公平竞争”精神。柏林奥运会上,被誉为“黑色闪电”的黑人田径选手杰西·欧文斯叱咤田径赛场,获得4枚金牌,彻底打破了希特勒人种优劣论的谬论。
田径赛场更是全世界青年团结、友谊、进步的舞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00米比赛中,美国选手拉尔·希尔几次想超越芬兰选手劳里·莱赫蒂宁,都受到了阻挡。最后,两人同时跑到终点。虽然美国的抗议并没有改变判莱赫蒂宁是冠军的事实,但事后,莱赫蒂宁向希尔致歉,并解释说那是跑动变换方向时的无意巧合。发奖时,莱赫蒂宁请希尔一起站在冠军台上,但后者婉言谢绝了。两人后来还互赠了纪念章。比赛是暂时的,而友谊则是长存的。他们这种良好的体育运动风尚,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赏。RJ18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