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鸿秋 金陵晚报记者周扬天宇刘泱金陵晚报报道宝庆银楼98岁高龄的银匠王水连老先生堪称南京艺人中最年长者。不说老人家手艺精湛,单是食指上的老茧,就已有80多年了。难怪人们都称他为宝庆一宝呢!尽管现在已年近百岁,可王老先生依然面色红晕,耳聪目明,谈吐清晰,走动稳健。 尤其是谈起自己从事一生的银匠手艺,更是兴致勃勃,如数家珍。
专制镇店之宝
王水连幼年读过7年私塾,14岁时,他便离开浙江老家到上海拜师学艺,并且拜在金银摆件制作高手陈松祥门下。回顾起自己学徒的5年,王水连告诉记者,学徒的生活总是非常辛苦的,不但起早贪黑地学手艺,还要帮师傅做很多琐碎的事情,但也正是这5年,师傅传授给他很多独门技艺。5年学徒生涯结束后,师傅又让王水连留下来给自己做助手。20世纪30年代初,位列四大银楼之一的南京宝庆银楼到上海招人,虽说看者如云,但是一般的工匠都不敢应招。这个时候陈松祥师傅开始动员王水连了,尽管已经事隔70年,但王水连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师傅对他说的话。师傅当时说:“阿连,几个师兄弟你悟性最高,手艺学得全,吹描敲錾都行,上南京闯闯,遇到难处招呼一声,派人去帮你。”就这样,23岁的王水连怀揣一身绝技只身来到南京,在王宝记银作落户,专门为宝庆银楼制作金银摆件。这个宝记实际上相当于宝庆的连锁作坊,每次由宝庆料房定样发料,按工艺和尺寸计工计价,工件必须敲上宝庆和制作人的印记,如果发现干别家的活就要收料解约。由于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巧,王水连很快就在宝庆银楼里崭露头角。鼎盾瓶炉、人物神像、飞禽走兽、车船箱盒、实用器皿,凡是订户说得出模样的,王水连都能做得出来。旧时,大一点的店铺都会在店内放置关公、财神的金像,作为镇店之宝、甚至是镇业之宝。曾经有一段时间,王水连连续数月一直都在做这类摆件。
多门绝活融一身
在金银器打造业内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没有点绝活是不行的,王水连就告诉记者,艺多不压身,他为了能做好金银摆件,就掌握了不少的技艺。行内有句俗话叫做“百匠出一艺”的说法,就是说,手艺全面的银匠能单独拿块银料敲出精致的饰品,俗称“一手清”,只有掌握了“一手清”的功夫,才能被称为艺匠,而不是工匠。王水连通过多年的学艺磨砺,不仅能够“一手清”,还练就了多项过硬的功夫。一是吹功,一根铜管子,一盏火油灯,嘴里吹气,手上点焊,目光专注,把握火候,有时一个工件竟然要吹上个把小时。二是描功,在制作造像时需要描出立体和细部。三是扳功,制作形象复杂的摆件,形体二合一、四合一,主要靠扳工。四是錾功,工匠们会根据需要,自制几十种钢凿,錾出的图案阴阳有致、线条清晰、纹路流畅、意境传神,堪称一绝。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王水连又开始了创新之路。他自行设计、单独制作的一件中型《八鹤戏荷》摆件,在40厘米的红木底座上,立着8只仙鹤,间插荷花莲子。
绝技竟在南京失传
王水连一生制作了大量的金银摆件,在事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那一手精雕细琢的錾功绝招却在南京失传了。原来王水连曾经带过10多个徒弟,有名分的有5个人。其中只有两个学有所成,可惜却是英年早逝,另外两个学了扳功,去深圳发展,另一个只学了皮毛。尽管已近百岁,老人依然很关心宝庆银楼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一方面要维护和发扬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吸纳现代时尚工艺,只有这样,宝庆品牌才能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