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上海8月3日电
(记者高路、叶锋)入夏以来,持续高温的“桑拿天”,令许多城市的市民闷热难耐。酷暑,对于在上海各建筑工地劳作的农民工,更是无情的“烤验”。
民工住所:40摄氏度下4人挤两块床板
7月18日午后,上海的气温高达37.4摄氏度。记者来到闵行区“鼎力仲盛商业中心”建筑工地。与工地相隔一条马路的围墙内,两栋用钢筋和水泥预制板搭建的二层小楼,就是几百名农民工的临时住所。
二楼的073号宿舍约十四五平方米的屋内,安放着7张简易双层铁床。床上,冬天用的厚被褥无处放置,不得不占去床的一角;床下杂乱地堆放着破旧的鞋袜、包袱、塑料桶、安全帽,以及钢筋、水泥、汽油等。拥挤的屋中“拦腰”拉起了一根长绳,沉甸甸地挂满衣裤和毛巾。
记者在屋内坐了没几分钟,后背已被汗水浸湿。用红外线测温器一测,显示的室温是40摄氏度。
一位姓成的民工不满地说,公司为了及时完工,天天招进新人,狭窄的宿舍本来就像闷罐,最挤的时候4人睡两块床板,汗贴着汗,热得睡不着。
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向文元,是这个宿舍的14个人之一。他对记者说:“这里地方小,实在憋得慌。天冷时人多挤挤还行,到了夏天可就扛不住了。”
全屋最年轻的骆帝海今年19岁。他说:“这里比在遵义老家种田苦多了。晚上一躺到床上,浑身都是汗,怎么也睡不着。”
露天洗澡:穿着短裤浇水冲凉
傍晚时分,在六七米长的露天水池边,农民工向章江脱去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只穿一条短裤,同几名工友一起举盆浇水冲凉。在向章江身后,穿着裤衩排队的工友渐渐增多。
“工地没有浴室,咱们只能穿着短裤露天洗澡。”他对记者说,如今许多人收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端个脸盆抢着去露天水池接水冲凉。每到此时,宿舍区尽是穿着短裤的农民工,泼水的“哗哗”声此起彼伏。
农民工们对记者诉说洗澡之苦:同时洗澡的人一多,水流就会变小,大家只好干等;有时加班到晚上10时回来冲凉,夜风一吹,冷不丁就得受凉。难上加难的要数一些农民工的女眷,她们只能拿简易女厕所权作澡堂,洗个“偷袭澡”,门口还得有家人“站岗放哨”。
“偌大城市,就没有能让我们洗个舒坦澡的地方吗?”在采访中,记者屡屡听到农民工发出这样的怨声。一些人表示,洗澡间作为建筑工地的基本生活设施,是明文规定必须配备的,“公司这样图省钱,就没人管一管?”
盼雨的苦涩:降温却挣不到钱
近来,我国华东地区相继遭遇了“艾云尼”“碧利斯”和“格美”三场热带风暴和台风。台风不是什么喜事,却让“徐汇苑三期”工地的农民工钱长林感到“庆幸”。因为风暴携带的“及时雨”和陡然降温,好歹让他和工友们睡了几个舒心觉。
钱长林告诉记者,由水泥预制板和三角架搭建的宿舍,正午阳光直射时,就如烤箱一般,连床把手都发烫;而“桑拿天”的晚上,又像蒸笼一样,半夜里经常被汗水沤醒。“有时候,大伙儿听收音机预报说‘明天阵雨’时,一屋人高兴得直叫嚷。”
然而大家虽然“盼风祈雨”,却又忧心忡忡。一位农民工说:“下雨能降温当然好,可是雨天就得窝工,挣不到钱,这更不好受啊。”他们的心情矛盾而苦楚。
“不求人事,但求天雨。农民工的这种无奈,折射的是城市管理的缺位。”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沉重地说。
“送清凉”为啥不能给我们安个电扇?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宣布,今夏将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作业、生活环境,保障其平安度夏。措施包括调整高温作业时间、延长午休,以及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设备和生活条件等。
上海市有关部门去年发布通知,规定全市各行业在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缩短工作时间”,38摄氏度以上时“可以停止工作”。但是,在“鼎力仲盛商业中心”的宿舍走廊,记者却看到了一张醒目的通知:“5月1日起,作息时间为上午6时至11时,下午12时30分至17时30分。”
向文元对记者说起了“两瓶汽水”的经历:“7月14日,公司说给大家‘送清凉’,一人发了两瓶盐汽水。我一天就喝完了。这是今年唯一的一次‘高温慰问’。”一旁的几位农民工摇摇头说:“既然要‘关怀’,为什么不给我们屋里安一个电扇,不给我们盖一个洗澡间呢?”
邓伟志指出,有的企业送了几瓶水就算是“关怀”过了,对电扇、浴室这些必需的生活条件却绝口不提,这样的行为背后深藏的不仅是“唯成本论”,更是对农民工健康和生命的漠视。
据了解,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高温劳动保护法规是在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条例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法律责任也不够明确。
在此情况下,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海旺认为,立法机关需要及时研究新情况,尽早为劳动者“防暑权”配备法律武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