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78,唐山紧急时期的重建规划
专访国家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
重建的工作落在国家建委下的城市建设局头上,我当时是这个局的规划处处长,局长是曹鸿滔。地震以后一个礼拜我们就到了唐山,建设局几乎倾巢而动,“唐山重建小组”的成员还有河北省建设厅组织的河北省各市的一些建设规划力量,那时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河北找不到什么很有经验的工程师,整个唐山市只有一个规划科科长赵振中是唯一一个了解规划专业的人。 当时没有地方好待,大家都在飞机场,飞机场里搭满了帐篷。了解地震的损失跟地震恢复重建的选址情况。
我们局的车队里天天有车子来往唐山,住飞机场帐篷的经常跑北京,有些事情回来汇报,要弄清楚地质构造、断裂带,要找地震局、地质部,地质部的工程师汇商,给图纸,来来回回。唐山到北京的国道,我们不知走了多少回。
我们一到唐山现场就闻到一阵奇臭,后来才知道是一个肉制品的冷冻库,在河边上,地震以后电没了,肉全腐烂了,味道几里外都能闻到。埋人的地方埋都来不及,路边都是一个一个小坑,很浅浅地埋上去的。后来又集中重新掩埋过一次。可见那时候的紧急状态。
首先要解决喝水解决救人,为什么规划重要,因为哪里埋着水管,是多大的口径这些资料全都掌握在规划人员的手里。要把水管赶紧对好,保证供水。这个赵振中帮了很大忙,就他知道一些资料放在哪里,可以去挖去找,省了很多事,否则,一切数据、材料得重新整理。
弄清楚了损失的面积损失的工程量,哪些地方可以用,哪些地方不能用了。震中位置,就是路南区、老京山铁路以南的小山地区,因大量压煤、震毁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是肯定不能用了。但是上面的铁路、火车站怎么办?我们把情况向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汇报了,结合各个专家意见,当时确定了新唐山分点重建的规划指导思想,实行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管理“六统一”,按“先外围、后中心,先地下、后地上,先住宅、后其他”的顺序组织施工。下面,规划组就要开展更详细的调查。
这不是我第一次认真观察唐山这座城市。我从1952年就进入了建委建筑工程部的城市局,一直在这个系统。建国后建委就在全国各地搞城市规划的调研,为了推进城市建设,我们在50年代开始搞重点城市的调查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考察唐山这类二线城市,我已经到过唐山好多次,我恐怕是现在活着的最老的规划人了。
从城市来看,在地震中毁掉的老唐山的确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所有的城市发展都有眼前跟长远的关系,所有的过去的发展都是只考虑现实不考虑将来。以前的社会环境是怎么省、怎么经济就怎么发展,这个地方挖矿了,在最近的地方会形成工人村,由工人村变成镇变成市,要一点盖一点。所以地震前老唐山的工厂和住宅是混杂的。而现代化的煤矿不光是挖,还要通风设备,机械设备,挖掘、洗煤、运输车辆机械的生产,都围绕着唐山矿建起来了,布局很乱。工厂和矿山都在老城的东南边,夏天刮的风都把烟尘往城市里刮,城市的污染很严重。这也不是老唐山的问题,没有一个旧城不是这样的。
看了一圈下来,大家就都明白了,完全在原地已经不可能了。唐山矿其实就是两处,一个是老唐山市区,一个是东矿区,两个地方中间有个电厂,叫陡河电厂。原来山海关到天津,经过唐山的铁路是在这个城市的东面,东面是铁路机车车辆厂,是最重要的铁路工厂。这些全部都在东面。震中在市区南面,南面和挨得最近的东面是损失最严重的,南面偏东的底下是挖空的巷道,下面是震塌的,地下还大量压煤,不可能挖平填平盖房子,只可能留点废墟,留点纪念,大家当时是这么想的。东矿区灾情轻一些,房子也全倒了。
这两个方向被否决后,接下来只有是向西向北,但是向北马上就是陡河电厂,也没有太大余地;西边是飞机场。
有一个方案是在现在唐山和丰润中间的位置建新城,那里有块地方比较空,但是不够大,要容纳二三十万人甚至更多的人够呛。选来选去,最后选的是我和吴良镛先生两个人定的,在丰润东面建城,同时,城市用地向北、向西适当扩展。
我们首先是从图上作业发现的,后来实地查勘,发现确实这样。丰润是个老的古城,在这个古城的东面靠着滦河,也叫还乡河,是过去宋徽宗被放逐到北方的地方。由于地形关系这条河是由东往西流的,而中国的河多是由西向东流,所以这个皇帝当年就把这河叫成“还乡河”。地形风水看起来都很好。足够把大的工厂搬过去。也要结合铁路的发展前景。
唐山的火车站首先要搬了,不搬不行,火车站所在的地方就挨着震中,将京山铁路迁出市区,改线建设,所以现在到唐山的火车站在西边。
这样一来,新规划就成了鼎足而三的一个局面,老唐山、正北10多公里新唐山、再向东是东矿区,三角形,中间是陡河电厂,留了一些环保绿地。那年的阴历年前后,国务院讨论定下了重建新唐山的大局。唐山当时规划100万人口,就是这三处加起来。震后唐山的路网结构还在,新中心就确立为两条主干道——新华道和建设路的交点,围绕在这一原点周围,老唐山路北区开始发展成为新的市中心:商业中心,聚集在新华道。行政中心,在离新华道不远但更安静的西山道上,而且,将城市的主要行政机构全部安置在一起,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个中心是其他城市当时没有的,体育中心,建了一座可以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
应该说,那时候救灾重建规划效率真是非常高。几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争论。没有个人之争、权力之争、部门之争。集体主义意识很强,大家都很关心全局。我真的怀念那个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十几年时间唐山就建起来了。
丰润新城是我一手画的。搬到新城的40多个工厂、企业是我经手一个一个安排过去的,丰润新城基本上按照那个图建起来的。如果是现在就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各部门要有各部门的打算,你要给我最好的地、开发的利润要越高越好,要托关系打招呼,当时全都服从,高度统一。一张白纸画最好的图,怎么合理怎么用。我要避开裂缝、断裂带,断裂带在丰润这个图上是斜的,不是直线,大体是在它200米范围内我设计的是绿化带和隔离带。
在这个丰润新区里,我又考虑老城归老城,紧挨着是新城,不破坏老城景观。我特别安排所有的“街坊”都不一样,我为了创造一个条件使今后的房子不要千篇一律,每一块街坊虽然都是方的,但是它们的大小比例都设计得不一样,形成一个错落完整的城市形态。
规划本身要求一个城市20年以后的图画。那么20年以后不完全是盖房子,20年以后合理的城市人口应该是多少?水,现在一个人一天用多少水,20年以后用多少水?这都是目标。
唐山当时是根据城市的普遍标准定的,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当然从现在看的缺点就是千篇一律。那时候没有贫富的差距,只有级别上的差别,但是也没有太大差别,无非三间房四间房的差别。哪些地方盖市政府,市政府面积多大,一个工作人员几平方米,一般办公楼人均使用面积7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这都有标准,是严格计划性的。所以画的图纸是很单一的。按现在看起来,不能满足要求。
在汇报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的时候,我们还画过一张二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区域规划图,我们汇报不完全讲唐山,还讲京、津、唐地区,这张图上有北京、唐山、天津,还有燕山山脉。我当时跟吴良镛先生讲,这是我们国家很早的一张区域规划图了。这张图考虑到城镇要均匀分布,城市大小得当;考虑到从东北过来的石油管道走廊的走向,也是因为这个,我把石油管道局放在丰润新区;还要考虑铁路的联系。虽然很简单,但也是反映了。我们规划者在重建唐山的时候不完全是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有了区域的观点。30年以前,这个观念已经很不落后了。
还有一件事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唐山地震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是唐山,经济上最惨重的其实是天津。1976年国家注意力都在唐山,三年以后,建委主任谷牧去天津大吃一惊,看上去太破烂了,就又派工程组到天津去,我就从唐山到了天津做规划,我根据天津重建规划做了个预算,报了24.6亿元,国家把这笔钱批下来并定了分三年给,天津重建就全靠这笔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