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出南平武夷山麓,南抵漳州分水关下,东起厦门湾畔,西达老区龙岩,夏日炎炎,记者奔走在这片滚烫的热土上,一股火热的创业激情扑面而来: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邵三高速公路……织起条条畅通路;总投资300多亿元的福炼一体化项目、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宁德和福清核电公司……保障滚滚能源;“5·18海交会”、“6·18项交会”、“9·8贸洽会”……带动勃勃发展。
2005年底,一个崭新的经济区域名词——“海峡西岸”正式写进了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初,这个名词又载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新世纪国家战略支持的又一重点区域。从此,海峡西岸这个以福建为主体的经济区域,伴着阵阵拍岸的海潮,向我们踏浪而来。
抓住机遇,肩负重托
200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正值寒冬,但八闽处处生机盎然,海西建设热潮翻涌。总书记对福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语重心长地叮嘱福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6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福建老区龙岩,看望慰问正在抗洪抢险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慰问的同时,对福建正在全面展开的海西建设,温总理表示了极大的关心。
一句句叮咛、一句句嘱托,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战略决策的殷切厚望。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我们将胸怀大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增强做好福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20多年来,福建奋勇开拓,全力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然而纵观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福建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在拉大。有经济学家俯瞰祖国地图说道:纵向,福建是沿海的相对薄弱点也是关键点;横向,是对台交流的前方平台,也是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新的沿海通道。
“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谋划全国发展大局的整体部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福建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更大的贡献。”福建上下,充满极其强烈的使命感。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主动融入整个东部、推动战略全局?
新的高度、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考验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智慧。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探索,2004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走上了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子。在这一构想之下,未来福建的发展图景轮廓渐渐清晰:立足全国布局,把发展的“地方品牌”上升至“全国品牌”。于此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区域布局;立足东部率先,将“福建板块”打造成粘合“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海峡走廊”,于此有利于在国家鼓励东部率先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立足服务促进中西部,拓展海西,打通“山门”,再筑一条向中西部“输送”“发展资源”的“开放通道”,于此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立足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加深闽台全方位交流,发挥“五缘”优势,落实“六求”所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此有利于构建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前沿平台。
围绕这个总思路,福建完成了“四四六一”的总体部署。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四个基本”的工作布局、“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及“六个扎实”和“一个趋势”。
新的起点、新的谋划、新的重托、新的作为。如此审视,福建,找到了新的定位。(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呼百应,共推海西
2006年6月16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与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代表双方共同签订了共建福建省农村公路的意见。此前,已有多个国家部委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类似的文件,核心内容都一样——支持海西战略、共推海西发展。
自从海西战略提出以来,迅速引起了国家各部委的高度关注。早在2004年9月,在福建召开“十一五”规划华东座谈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便明确表态:支持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尽可能将海西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规划纳入全国交通发展规划;在制定能源、炼油、乙烯、造船和林浆纸一体化等行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福建的项目。
自此之后,海西战略,一呼百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商务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林业局、海洋局、旅游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国家电网公司等纷纷在编制自身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支持海西建设写入各自纲要——海峡西岸城市群列为全国8大重点发展城镇群之一;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全国“十一五”海洋事业6大重点发展区域;福厦沿线升级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海峡西岸与长、珠、环渤海等一并列为全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福建被列为国家林业改革与发展综合实验区,其中闽中三明市成为全国唯一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海西列为全国12个旅游区之一;推动福建与周边省份联网,保障福建电力“关得上、落得下、用得上”,并投资550亿元,建造海峡西岸坚强电网……
有“助力”的,也有“输血”的。2005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以开发性金融的形式向福建提供410亿元的政策性贷款。年内该行还将与福建省部分县市政府签署同样协议,“十五”末和“十一五”期间,在福建投放的贷款总额将超过1200亿元。而此前的3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与福建省人民政府也签署了《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农行在未来5年内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提供总额800亿元人民币的信用额度。在协议中,农行、开行均明确规定,贷款将主要用于海西的公路、铁路、码头、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对台方面,福建更是得到了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青睐”:在已有“两马、两门”直航外,国家还正式批准了福州、厦门与高雄也开通海上试点直航;启动福建居民“金马游”;武夷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双向旅游对接;台湾水果以零关税方式“登陆”福建。同时开放11种台湾主要蔬菜品种准入;厦门增设为两岸春节包机航点;启动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福建首批12名渔工登上了台轮;今年5月,由国家批准并支持建设的唯一的国家级对台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福建开馆,不到两个月,参观人次超过12万……
不仅如此,福建周边地区呼应海西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浙江温州、江西、广东汕头等地纷纷与福建建立协调联系工作机制,加大发展规划以及产业、交通、旅游、港口等方面合作,共推海西建设。
在宁德,来自温州的投资商郑日尧将他新扩建的工厂全部兴建在位于福鼎市秦屿文渡的2000多亩温州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则是由温州人开发并引进项目而成。“到今年上半年,已有近200亿元的资本从温州来到宁德。”宁德市市长陈荣凯告诉记者。
在漳州,从去年以来,东莞、深圳商人接踵而来。仅这两年,广东客商就带着109个项目、5.33亿美元,落户漳州。
要项目有项目,要贷款有贷款,要政策有政策,要合作有合作。海西建设,破茧而出,一路畅行。
发展提速,宏图正起
随着中央和国家各个部委给予的全力支持,海西建设,正在从构想一步步走向成型、变成现实。
蓝图的描绘是落实的过程。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抓手,是棋子。项目带动,成为了海西建设狠抓落实的重头大戏。2004年底,福建省在制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便一举推出了张起海西建设网络的9大支撑体系: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镇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和谐社会的管理协调服务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支撑体系。而推进这9大体系建设的手段,就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在内的项目带动。
山门将开,烽烟正浓。7月18日,总投资约4.37亿元的福厦铁路控制性工程——闽江特大桥和乌龙江特大桥正式动工。根据铁道部与福建省签署的纪要,在今后10年内,双方还将投资1000亿元按照国家一级、时速200公里、双线电气化的标准,建设温福、福厦、向莆、龙厦、厦深等多条铁路,“一纵两横”的快速铁路主干网,将从此畅通福建山海;继200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后,眼下龙长、浦南、泉三、永武、宁武等多条伸向福建山区腹地的高速公路,也已全面动工。到2010年,福建将拥有高速公路2450公里。
既要打通主动脉、也要扩张微细管。从2004年起,福建省将“年万里农村路网建设”年年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两年间全省新增农村公路1.4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路面硬化2.1万公里,其中厦门、泉州两市已率先村村通水泥路。全省7成建制村开通了客班车。
提速发展,能源先行。2006年3月和5月,由中广核集团、大唐集团投资组建的福建宁德核电公司与由中核集团、华电福建公司投资成立的福清核电公司,双双挂牌成立,福建的核电之梦,即将成真。作为全国煤、油等资源最为贫乏的福建,海西战略中,能源建设至为关键。除了加快火电项目外,2005年12月,总投资8.6亿元的平潭长江澳二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也正式开工建设。在整个“十一五”期间,福建还将建设漳浦六鳌(10万千瓦)、东山澳角(10万千瓦)、惠安崇武(10万千瓦)、长乐江田(5万千瓦)、漳浦古雷(20万千瓦)、诏安梅岭(10万千瓦)等风电场,新增机组将达60万—70万千瓦。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将达3000万千瓦以上,中国东南沿海的又一国家级能源基地,正呼之欲出。
湄洲湾畔,波涛汹涌,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工地上机声隆隆。自去年7月8日项目开建到今天,青兰山30万吨码头及新厂区地下一级管网主干网、厂区道路等施工已经完成。项目副总监苏君表示,到2008年底该项目将全面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油化工企业正在海峡西岸孕育。
壮骨强筋,产业集聚。2006年6月,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交易会,为全省企业再次成功对接项目3825个,总投资700多亿元。在“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旨下,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犹如一列高速奔行的火车头,拉动福建已初具规模的60个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个头越长越大”:产值超百亿元的集群已达14个;“身子越变越重”: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47.8%上升至去年的54.6%。
与此同时,2005年福建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8吨标准煤,节能水平仅次于广东和上海,居全国第三。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攀升,单位建设用地每亩产出GDP位居全国第四,新增亿元产值所需建设用地量在全国仅高于上海、广东。
潮平岸阔,宏图正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福建GDP增长12.8%,比去年同期又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省固定投资1234亿元,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其中民间投资增长了47.8%。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全省今年新开工项目2179个,总投资874.8亿元,同比增74.5%。
海西效应,正在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