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 廖静文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湖南浏阳人。生于1923年4月,1946年与徐悲鸿在重庆结婚。1982年撰写《徐悲鸿的一生》出版。精彩语录我觉得重庆人当年的抗战精神,在一部分人身上没有了。和抗战相比,重庆少了很多著名文化人。但不能因为这个说重庆是文化沙漠。像我们这些从抗战走过来的人,没有哪个人不对重庆有感情。为什么年轻的重庆人对身边这段历史却视而不见呢?人物素描提到悲鸿就落泪
虽已83岁,廖静文女士每天还是能收到各路记者的采访申请,秘书不得不把计划排到8月底。而记者幸运地得到了隔日采访的特例。
7月25日,北京新街口徐悲鸿纪念馆。出来接记者的陈秘书说:“馆长提前接受采访,因为你是重庆来的。”
多年前读过她写的书,可亲眼看到后依然吃惊:娇小瘦弱却身板直挺,乌黑卷曲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皮肤很白。除了眉毛仔细画过,脸上没有化妆的痕迹。记者夸她那件暗紫色外套好看,她有些羞涩:“悲鸿喜欢紫色。我有很多紫色衣服。”
与廖静文“交谈”并不容易,因为她几乎听不见了。确切地说,是根据事先写好的提纲,她说,我听。
“我和悲鸿在重庆相识相爱相守,我在重庆收获了初恋,学会了生活。”很快,她陷入自己的回忆。“悲鸿”两字一出口,眼泪就止不住滚落。
翻开随手拿的画册,廖静文颤着手,指着上面一幅在重庆画的作品,流泪说:“悲鸿不止一次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我要把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所以,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
婚后的幸福仅持续7年,爱人就永远离开了。从那时起,廖静文选择了坚强——带大两个孩子,捐献1250幅徐悲鸿作品、1000多幅收藏的名家作品给国家,支撑徐悲鸿纪念馆50余年。“我会一直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说,“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悲鸿作品。”
面对问卷最后一个问题,她沉默了,头深深埋下……许久,抬起头,哽咽着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悲鸿活过来,哪怕只和他说一句话,哪怕只看他一眼,哪怕要我牺牲生命。我要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50年来对他的思念。”
此时,老人几乎泣不成声。核心对话1 战时爱情两人结缘重庆
重庆晚报:您和徐先生是在重庆结缘的。
廖静文:1943年,我和悲鸿到重庆。当时悲鸿在中国美术学院,我在他身边工作。慢慢知道了他已和爱人分手八年,我一直照顾他的生活。爱情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种爱情非常痛苦。他比我大那么多,我家里非常反对。我到重庆去是为了考大学,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结果我考上了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
当时女大在成都,但我还是下决心去读书。悲鸿也鼓励我去。他说等我四年,毕业后再结婚。后来他生病了,我请假去照顾他,再没回学校了。等于说,我把自己的理想放弃了。
重庆晚报:当时的日子很苦吧?
廖静文:我们住在嘉陵江北岸盘溪,悲鸿每天要坐轮渡去对面沙坪坝中央大学上课。没有灯,没有自来水,我们只有喝泥塘里的水,点煤油灯。
敌人天天来轰炸,悲鸿也差点挨炸了。中央美术学院旁边有个亭子被炸掉了,当时悲鸿就在十几米远的屋子里睡觉。2悲鸿作品烙有重庆印记
重庆晚报:能介绍一下徐先生在重庆创作的作品吗?
廖静文:悲鸿在重庆画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画,比如《会狮东京》:富士山顶许多狮子,就代表中英美等,取了谐音,说抗战一定会胜利。
还有一幅《巴人汲水》。悲鸿看到从嘉陵江边到岸上,有将近百丈的台阶,每天都有人用水桶挑水,挑一担水要走百余丈的石头路。还专门配了一首诗:远看巴人惯挑担,汐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有个印度人要买这幅画,悲鸿不卖,给他再画了一幅。
还有很多同情劳动人民的画,如《巴之贫妇》、《国殇》。悲鸿还在很多画上题书“作于盘溪”。3 没回盘溪是我们的遗憾
重庆晚报:重庆那段时光在您生命中刻下了怎样的印记?
廖静文:重庆对我影响可大了。那里有我的初恋,有我艰苦快乐的生活,让我懂得了怎样对待爱情和生活。
金陵女大的同学写信来问:你为什么要去爱一个比你大28岁的人?而且他还有病,生活还那么苦。那时女大条件很好,地板都是打蜡的,可我放弃了学业,与悲鸿同甘共苦。
重庆晚报:徐先生离开后再没有回过重庆。
廖静文:是的。抗战胜利后,我们坐船回到南京,又到北京。他一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很忙,身体又不好,一直没时间回重庆。他身体不好的时候,老拉着我的手说:“真想再回盘溪看一看。”
悲鸿解放不久后去世了。而我一直想念重庆,尤其想念盘溪。我在《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书里写过我和悲鸿离开盘溪时的情景:再见吧,盘溪。也许此生不会再来看望你,但你在我们心里,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和我们共患难。再见吧,盘溪。4年轻一代缺乏涵养
重庆晚报:重庆人在您心中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廖静文:坚强。重庆作为大后方,为抗战作了很大贡献和牺牲,重庆人民团结一致地躲过了那么多轰炸。没有重庆,抗战会更艰难。所以,重庆和重庆人民是了不起的。那个时代的独特精神,是使人难忘的。
1998年我给悲鸿办画展,又回过重庆。除了保存下来的盘溪老房,其他的我都认不得了。
重庆晚报:再回重庆,印象有没有改变?
廖静文:我觉得重庆人当年的精神,在一部分人身上没有了。修三峡,重庆人出了很大力,保存着过去的牺牲精神、坚强精神。可城市里的很多年轻人,让我感觉他们已经不像重庆人了,没有了那种含蓄的底蕴,暴躁、易怒、没有涵养。5文化创作落后匮乏
重庆晚报:和抗战时期相比,重庆的文化创作落后了许多。
廖静文:是啊,和抗战相比少了很多著名文化人,我也感到失望。但不能因为这个说重庆是文化沙漠。你看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画的油画《父亲》,是多感人的作品。还出了重庆大学这些知名学校。
重庆晚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廖静文:战争时代,很多名人都到了重庆。现在,他们已分散到各地。最重要的是,那时书写对人民的感情、对敌人的痛恨。现在不是战争时期,文艺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大家没有这种呼喊了,都去讲究享乐,追求金钱和物质。有钱人要什么就画什么,所以作不出什么伟大的作品。
战争后,重庆日子太平了,就出现了很多很不好的东西。不过,这也不只是重庆特有的现象。很多地方都这样。6 盘活历史打造人文
重庆晚报:给重庆文化建设提点建议吧。
廖静文:希望重庆人能珍惜过去,珍惜历史,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点,重视重庆的荣誉。
像我们这些从抗战走过来的人,没有哪个人不对重庆有感情,可为什么年轻的重庆人对身边这段历史却视而不见呢?如果我们这些人都走了,那就没有这种感情上的延续了。
建议重庆能够盘活抗战时期的宝贵资料,利用这段历史包装重庆,打造与众不同的城市人文。普鲁斯特问卷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答:既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人民的。2、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谁?答:这得好好想想。3、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答:我没什么财产,悲鸿给我的爱情永藏在心。4、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答:正义。5、如果能再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答:希望悲鸿能够活过来,哪怕只看他一眼,和他说一句话,牺牲生命也愿意。
特派记者 曹阳/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