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了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改变,出现了适合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从明代中期以文彭、何震为先导的明清篆刻流派拔地崛起,至晚清这50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涌现出不少风格不同、异彩纷争的流派。500年来,来自印学和篆刻学对他们的评论褒贬不一,作为藏印者固然需要印学和篆刻学的修养,却大可不必卷入那些是非之争。因收藏而派生的鉴定向来就讲实效,避开无益于鉴定的各种干扰。带着各时期的不同流派风格、个人的历史背景常识,直接从它的包浆、质地、刀法特征、印钮体式、边款风格分析入手,真实地享受古人传下的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精品。
“包浆”是指器物长期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产生的一种光泽。明清印章少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旧气特征包浆应十分明显,俗称旧气包浆开门。“开门”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
印章质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为多,从传世的战国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铜质的。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最多见的仍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渐大,一般官印仍是铜质。宋代开始出现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发展较快,取材更广,许多新兴材料应运而生,如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则是花乳石。
花乳石为质地不十分坚硬、脆柔细腻、易于镌刻的叶腊石科的总称。我国许多地方均出产,因地得名,品种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各种名品。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优良品种。其田石系列中黄色的,世称“田黄”,最为名贵。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浆中带红斑纹者,色如鸡血的“鸡血石”,亦是石中贵族。以上3处印石自明清以来产量最大,也最为有名。
传世明清印章,历经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征明显,传世包浆开门,入手时应一目了然。有些作伪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黄水等等,来制造旧气,可以说制伪伎俩五花八门。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温水或牙膏涂抹清洗一下,待它晾干后,再进行细致观察,就比较容易识破。
楚石白文印“披云卧石”
明代何震刻制“披云卧石”印章(2.8×3.7厘米,见下图),为存世稀见的“楚石”,又名“墨晶石”,产于湖南,据传清代已绝产。色乌黑如漆,然灯下透视则为墨绿色,用刀轻刮,粉末则为浅绿色,味咸。旧石价格甚高,颇具收藏价值。
(缪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