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三一重工成为限售非流通股解冻第一股,G股公司非流通股份将陆续进入可流通状态,而8月将会迎来一个限售非流通股解冻的高峰,预计规模在300亿元以上。有投资者担心,非流通股解冻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过国信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李颖俊认为,下半年限售非流通股解冻带来的扩容压力,不但会远小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而且在风险之中也蕴涵着机会。
按照股改时确立的“锁一爬二”的原则,2006年解冻的股票有两类:一类是持股比例小于5%的股东(即所谓的“小非”)所持的股票可以全部解冻进入上市;二是持股比例大于5%的股东最多可以减持其持有量5%的股票。据统计,8月份是年内解冻规模的高峰期,解冻公司数达到31家,而解冻规模则超过300亿元。
国信证券李颖俊表示,即使按照股改前的规定,下半年可解冻的限售非流通股全部进入二级市场,累积规模也仅在530亿~760亿元之间,而预计全年A股首发、增发规模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相比之下,流通股解冻规模并不算庞大;何况其中有些持股人不愿放弃自己的股东地位,预计实际减持规模十分有限。因此,他认为,至少在半年内,限售非流通股解冻带来的扩容压力,将远小于IPO、再融资带来的扩容压力。
从受非流通股解冻影响程度来看,李颖俊认为,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会有不同的影响。对于“小非”家数较多的公司,潜在冲击可能会较大,他建议在下半年的投资中,投资者可规避这类上市公司,如G龙盛、G泰达之类“小非”家数超过20家的公司。
而对于一些下半年只有控股股东可减持股份的公司,由于控股股东一般不愿放弃自身控股地位,这些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受多少减持冲击,如G老窖、G森工。
另外,李颖俊预计,那些基本面缺乏潜在亮点或成长性不足、估值明显偏高的公司才可能真正受到“小非”解冻的冲击,而对很多优质公司而言,如民生银行,即使“小非”家数众多,“小非”解冻可能带来的冲击,反而给投资者包括一些潜在并购者带来难得的“大海退潮捡便宜货”的好机会。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下半年投资机会,李颖俊表示,在非流通股解冻的过程之中,将会产生一些投资机会。一方面,是非理性下跌带来的买入机会;另一方面,持有上市公司法人股的价值重估机会;此外,流通股本扩大增加了潜在的市场并购机会。他建议,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这类题材的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