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假如爱因斯坦出生在当今的中国,而不是100年前的德国,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
爱因斯坦喜欢动脑筋,常常与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不合拍,再加上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上课发言时,总是显得很迟钝,这使得老师们非常生气,并常常被喝令出去,常常要在走廊里站上一两个小时。 他的这些表现,在我们今天的很多学校,足以使他被降到差生班。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用的是统一的教材,进行的是统一的考试,爱因斯坦上课老是思考自己的问题,又怎能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
就算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勉勉强强能考进大学,也未必能攻读物理学。因为,他的父母可能逼着他去学更能挣钱的学科。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当今物理学在公众中的影响明显削弱。过去,是最好的学生在学物理,现在即使是很有物理天赋的学生也都奔计算机、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去了。
即使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如愿读了物理学,并且博士毕业,继续在高校进行其物理学研究,目前各高校对研究人员的考核制度也会将其旷世才华轻易地葬送掉。据了解,现在各高校对教师一般都实行工作业绩量化考核制度,即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承担相应数量的科研项目,拿回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等。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让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同时也助长了科研工作的浮躁风气,为学术腐败的蔓延推波助澜。
(在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时,一位网友以“假如爱因斯坦生在中国”为题展开联想,虽然主题看似荒唐,文字貌似调侃,却也发人深省。本版摘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编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