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钱的农民很多,赚钱眼光敏锐的也不少,像温州农民买直升机试水租赁行业的,已不算新鲜事。不过,最近一则宁波农民造四星级酒店的消息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则消息,首先在于,造酒店的人的身份是农民;其次是因为,这回吃螃蟹的,不是一个农民老板,而是一大群农民。
宁波海曙区新典路和粮丰街交叉处,一幢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楼正拔地而起。
到今年底,这幢规划为22层的准四星级大酒店便可结顶,明年下半年它将投入使用。这个以“嘉和”命名的高档酒店,总投资达2.45亿元。其中,408名农民的入股资金达到1.5亿元,平均每人的股金接近40万元。
股权从变卖到最后谁也不肯出让
原来,这入股的408名农民并不是只身作战,背后还有一个重要依托。2001年,这些农民所在的海曙区粮丰村较早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粮丰股份经济合作社。凭借近郊农村的地理优势,粮丰村很早就因城市改造得到了大量的拆迁补助资金,这也是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始积累。当2001年资产量化的时候,村里的账面净资产达3900万元。
当时,合作社有股东近600人。要让这几百个“洗脚上田”的人把力往一处使,绝不是件容易事。合作社成立一年后,虽然每个人都分到了红利,但一些股民还是对合作社产生了担忧。他们朴素地认为,手里的股权小红本本,远不如钱来得实惠,于是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了别人。
不过,这100多人现在可后悔了。从2001年到去年年末,合作社的账面净资产从改制时的3911万元增加到了2.3亿元,整整翻了5倍多,可用资金收益也从当年的320万元增加到3226万元。现在,再也没有一个农民愿意出让自己的股份了,股份小红本也被他们比喻成了“命根子”。
农民也有玩转资金的能力
最终赢得400多名股民信任的,是合作社的几位决策者。粮丰股份经济合作社副总经理王雅飞说:“我们是凭借好的政策,再通过自己的摸索走过来的。”在浙江,像粮丰这样的农村合作社不在少数,其经济来源大多依靠房屋租金或集体企业。粮丰人却想到了用“钱变钱”的聪明招数。通过“海选”选出自己的董事会,参照股份制企业的模式进行投资,他们的成效非常突出。
一开始,宁波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成了粮丰人投资的首选,比如他们将资金投向了繁华的中山东路,当时买的商铺到现在,身价起码翻了3倍。后来,粮丰人还走出家门,把投资目标瞄向上海的餐饮业,以3100万元投资了一家餐饮店,如今每年的收益就达370多万元……
眼瞅着宁波的高速发展,而附近又没有上档次的酒店,造一个四星级酒店的想法便诞生了。这个项目也深得股民支持。目前,合作社已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以51%的股权控股。
资金、开发的问题解决了,粮丰人还需要“借力”管理。经过多轮洽谈,两天前,嘉和大酒店与上海一家有着丰富经验的酒店管理公司达成协议:由对方委派酒店经营管理人员,整个运营按国际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
酒店造好后,究竟能有多少回报?王雅飞说,现在还说不准,但肯定会非常丰厚。股民们对酒店也满怀希望,据说,在酒店工地周边,经常有一些股民一手牵着孙子,一手持着茶壶,乐呵呵地转悠呢。
合作社运作制度先进
在采访中,王雅飞还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伊始,其制度就是比较先进的“升级版本”: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专门的经营班子还是定岗拿年薪的。这些人相对来说,是懂得不少经济、法律方面知识的。这个像模像样的“分离制度”,是从真正的股份制企业里学来的。现在看来,它非常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酒店造好之后,我们下一步就要忙房地产 开发公司的筹备工作了。届时,我们肯定会引进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来做这些事。”
现在合作社富裕了,没忘给社员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比如社员医药费的80%予以报销,就是其中一项“令人觉得幸福”的内容。
(记者范琛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