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石墙、石洞、石井、石路、石戏台、石棋、石书南京城东有个石头村
石屋、石墙、石洞、石井、石路、石戏台、石棋、石书、石画、石匠……村子里好像什么东西都与石头有关。这个村子位于南京东门外,叫石头村,也叫窦村。 近日,记者专程探访了这石头城外的石头村,发现它宛如世外桃源,充满神秘的色彩。出南京中山门到麒麟镇青龙山下,记者就来到了窦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自然村落,村头几条石巷道呈扇形延伸,弯弯曲曲贯穿整个村。
漫步窦村,民房从墙壁到房顶全是或薄或厚的石块堆成,有的石块之间是石灰砂浆黏结的,有的石墙竟连一点泥土都没有,纯粹是或整或碎的石片拼叠起来的,石块排列错落有致,缝隙很严实。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历尽沧桑的石墙颜色都灰暗了,但更加古色古香。
明代石匠自建石头村说起窦村的历史,一些年岁大的村民介绍,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高质量地修建城墙和皇陵,朝廷从河南、安徽、山东以及浙江等地,征调了大批手艺精湛的石匠来到石城。石匠们主要负责在阳山和青龙山采集石料,精雕细刻。那时的建筑工程没有现代化工具,一干就是几十年,修好城墙后,还要进行维修工作,这些石匠就长期聚居在山下,还在这里繁衍了子孙后代。
石匠们用山上的石头盖房铺路,还专门仿照南京城的样子,环村建了十三道城门,以利于防盗安居。从那时起,这个村就成了一座石头村。窦村没有人姓窦
窦村分窦东、窦西和窦前三部分,目前共有300多户居民,1000多口人。这个村子里张王李赵20多个姓氏,竟然没有一户人家姓窦。
村民说,由于当年的石匠们来自四面八方,“大家聚在一起,南京话讲叫‘窦集’,先辈们就以其意取名‘窦村’,一直沿用至今。”四方石井有“神泉”
窦村中央有一口四方井,井口1.5米见方,旁边还有4个四方水塘相连。村民现在依然喝这井水,围在水池边洗衣、淘米。“这井下有一股神泉,泉水是从村南象山上流下来的,有神灵保佑。”村民们说。
口井和各塘口的水位有一定的落差,功能各不相同。吃水井水位最高,井水恒温,冬暖夏涼,清爽甘甜;淘米的水塘水位次之,依次是洗菜、洗衣服、洗便桶的水塘。石戏台见证石头村文化
窦村村口有个戏台遗址,荒草丛中可见一块块雕龙画凤的条石,这里曾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窦村戏台建于清代。戏台由村里的能工巧匠选料搭建,面南朝北,呈凸字形。舞台长度就有5.4米,后台长度11.8米,上下三层,台前有两根大石柱子,分别雕有“犀牛望月”和“刘海戏金蟾”图案。石匠们经常请来城里的戏班子唱大戏。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个戏台子屡遭造反派破坏。到处可见石头用具
在石头村里,到处可见石头做成的用具。石板凳、石桌、石臼,甚至连一些村民家的锅台都是石头的。
在窦西一个大院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完整的石头房。这里家家门前都有两个小石狮子,因为家家都是石匠,家境又很殷实,一家比一家石狮子精美。最里头一户人家的房子已经塌了顶,但门面确实是最气派的:门两边是两根完整的汉白玉方柱,上门头是一块雕有八卦图的方石。
窦村除了这些大的石宝贝外,还有一些“迷你型”的小宝贝。在村民方先生家里,记者看到一盘汉白玉雕砌的象棋,主人说,这是他太爷爷雕的,如今成了传家之宝。更为精美的是村民陈先生家收藏的石书,这书连封面共有10页,内有荷花、美女、古词等,页页图文并茂。其他的还有石算盘等等。
石头村亟待保护
走进石头村,人们会被它的“石头文化”所陶醉,但细心的人也会发现,石头村正在遭受人为的破坏。
记者注意到,村里到处都是掩埋在碎石中的石刻石雕,其中好多都破了相。古戏台上原来的两根立柱,现在已经被移到村委会旧址的院子里,以前有人想用它回家铺猪圈,后被当时的村委会收回,但并没有妥善保护。
村里的石板路现在也只剩下几段了,大部分石板路上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原来村里的石楼、石屋,逐渐被小洋楼代替,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古井和水塘,周围长满了杂草,井水里有人乱扔杂物。这一切都严重破坏了石头村的原始风貌。
更让人担忧的是石匠们祖传的石雕石刻手艺,因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石匠都放弃了这门手艺,开始了其他行业。村里像方长顺父子这样的石匠已经寥寥无几,就连他们也感觉无用武之地。难怪方家父子感叹:“等我们老了以后,恐怕这石头村就只有石匠的后代,再也没有石匠了。”
建南社区的潘书记说,窦村的石头文化气息很浓,上级有关部门也比较重视,1980年,村头的古戏台就被南京市列为“保护文物”。但由于历史原因,石头村文化一直没有历史记载,无法考证。现在很少有人过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