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儿是不幸的,因为艾滋病使他们失去了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走近他们、亲眼看到他们时,我才深深体会到了这次志愿活动的意义。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传递一份爱心。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将‘绿色港湾’化为‘爱的港湾’。 ”这段话是大学生志愿者白卫莲走进“绿色港湾”后写下的一段日记。
由省中医学院12名学生组成的青春红丝带青年志愿者一行,7月21日以后,陆续来到了我省治疗艾滋病四大基地之一的临汾“绿色港湾”。在病区,志愿者见到了8名艾滋病患儿:3岁的玲玲不能站立走路,9岁的涛涛才刚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7岁的军军免疫力不到正常孩子的千分之一……志愿者为这些孩子准备了水果和好吃的零食,并细心地分装在送给他们的书包里。“当我们把书包送到这些孩子的手中时,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上学的渴望。”说到这里,白卫莲的眼中已经浸满了泪水。
今年只有3岁的玲玲,是“绿色港湾”中年纪最小的病人。医生告诉志愿者,玲玲是今年4月才被送来的,因为她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力非常低,病情较重,现在连说话、走路都非常困难。看着瘦弱无力的玲玲一双大眼睛不停地扑闪扑闪,志愿者情不自禁地将她揽在了怀中。
除了这些,在“绿色港湾”工作的医护人员也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志愿者。白卫莲说:“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将爱心和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绿色港湾’,奉献给了艾滋病患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始终不渝地坚守在第一线上,因此30岁的护士至今仍未找到婆家,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会努力向他们学习,将这份爱心和奉献精神永留心间。”
本报记者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