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拼搏争取胜利、全心投入追求快乐!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特奥会上,上海代表团捷报频传。截至昨天,上海的特奥运动员已斩获29块金牌、22块银牌、14块铜牌。成绩固然可喜,但当这些特奥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为了坚守心中的梦想,为了快乐而战时,无论是否赢得奖牌,他们都是胜利者。
“天生就是当运动员的料”
起步、助跑、跳跃……“5米65!”千万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本次全国特奥会上跳远项目的最好成绩,创造这一纪录的,正是来自上海嘉定的18岁特奥运动员程飞。一跳过后,程飞不仅收获一块沉甸甸的金牌,还有了新的雅号,“跳得最远的人”。
“他天生就是当运动员的料!”教练陆皓在电话那头给出如此评价。四年来,看着程飞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成长为运动项目上的多面手,陆皓很是感慨,“这孩子天赋很好,又肯学,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新西兰举办的国际邀请赛,还拿到了3块金牌。”
也许是拿了金牌,当记者通过电话采访程飞时,他的声音显得格外兴奋,一个劲地为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听到成绩,我从沙坑里跳起来,拳头一握,向上一举,同伴们在一旁为我叫好、欢呼,太开心了!”拿到金牌,程飞也没有就此满足,“2007年上海要举行世界特奥会,我还要争取在家门口拿金牌!”
成功眷顾刻苦的人
李茹玉,上海代表团年龄最小的特奥运动员,人虽小但志气高。在这次全国特奥会上,今年刚满11岁的她,一口气包揽了两块轮滑个人项目的金牌,还和队友一起收获了两块女子接力金牌。
她的教练郭东明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就在一个月前,李茹玉在轮滑的例行训练中不慎摔伤了手,导致骨折,但没休息几天,她就重新回到训练场上。伤愈没多久就能在全国比赛中赢得4枚金牌,她弱小的身体里为何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这孩子,刻苦!”郭东明告诉记者,除了日常训练,李茹玉还会主动自我加压,每天6点不到,她就早早起来,拿着轮滑鞋去练习,下午放学后,她便奔向训练场地,一直要等到教练催上好几遍,才脱下鞋去吃晚饭。“正是因为这份努力,李茹玉在她这个年龄组里已经没有对手匹敌,这次轮滑金牌的获得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对于李茹玉而言,拿到金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父母报喜。尽管无法亲自到现场为女儿加油助威,但李茹玉的父母对孩子参加特奥运动可谓是全力支持。有一件事让郭东明印象特别深刻,来哈尔滨前,队里安排运动员集训,李茹玉家离体育馆有7公里远,每天早上,她的父母都会骑车把孩子送到体育馆,母亲留在体育馆看女儿练习,等训练结束后再和女儿一起回去。“她的父母说了,如果女儿有幸入选国家队,参加明年举行的世界特奥会的话,一定要到现场为女儿打气喝彩!”
收获自信 收获快乐
他的快乐因结缘篮球而起。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篮球场上,他与队员们合作无间,奔跑、传球、投篮,橘红色的篮球飞入篮筐。篮架下,18岁的脑瘫运动员吴方淼与队员们击掌庆贺,那一脸的阳光,被定格在镜头中,如同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运动会宣传片中的那般灿烂。
这次全国特奥会,吴方淼除了参加团体比赛外,还要参加投篮、运球和传球三个项目的个人技术赛。为了取得好成绩,他经常一早出现在赛场,提前开始熟悉场地、进行热身。在教练眼中,吴方淼是一个特别坚强的男孩子,“有些身有残疾的孩子都会避免做运动,怕姿势做不到位被人笑话。但方淼不怕,肢体不够协调,他就反复练,坚持练,直到做到位。他的努力向人们证明了即使是特奥运动员,他们也会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如今,吴方淼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篮球和特奥运动。今年6月,吴方淼曾和其他两位智障人士王守栋、赵曾曾一起,拍摄了主题为“我们的孩子”的三部公益宣传片和两则宣传广告,“希望大家都来支持特奥,支持我们的运动员!”人生因特奥发生转变,这让吴方淼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期待更多人加入特奥运动这一让他感受到爱与平等的事业中来。
本报记者 谈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