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窑上新村中心的“飞腾”雕塑。
本报记者 徐秦生摄
潼关县城东南26公里,有一个古称秦王寨,今谓窑上村的山村。全村一千多口人,在支书车万喜、村主任车敏亮的带领下,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硬是把一个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祖辈蜗居土窑洞土坯房的荒沟穷村,建设成为人均收入3480元,水、电、路、网四通,文体设施齐全,绿树成阴,别墅成群的花园式新农村。 如果你沿陇海线从西安乘上东去的火车,在将要驶出陕西境地的时候,列车恰好穿村而过。南眺的是巍峨的秦岭山脉,北望的就是这座正在崛起的关中东部的美丽村庄。
“一个中心”不动摇
“饿死饿活,也不给窑上熬(干)活;爬坡过河,不是人担就是驴驮。”这首民谣,就是过去窑上村的真实写照。地处陕、豫、晋三省交界处的窑上村,地理环境恶劣,境内七沟八壑。直到70年代末,还有不少村民住在土窑洞里。1985年5月,以支部书记车万喜、村委会主任车敏亮为首的新班子上任时,全村人均收入才500多元。窑上,是当地有名的穷村。
就在这一年,年轻气盛的“新班子”召开两委会,作出了窑上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抉择:“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苹果生产为突破口,多业并举。”窑上村强村富民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祖祖辈辈受穷的窑上村人,以极大的热情纷纷投入这一改变自己命运的实践当中,几乎家家户户种上了苹果。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600多亩苹果长势喜人。到1992年年底,全村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60多万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年收入达万元以上。世世代代靠土里刨食的窑上村民,靠苹果这棵“摇钱树”摆脱了贫穷。
窑上村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群众手里有了钱,但集体经济仍然是个“空壳壳”。万喜、敏亮这两位带头人便思谋着,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他们的头脑十分清晰,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村民持久的富裕生活。
窑上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来自金矿征尾矿坝的几万元补偿费。尾矿坝占的是二、三组的地,这两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对这笔钱的支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分了,有人主张留到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事业。主张分钱的人居然放出了“谁算计咱的钱放谁的血!”的狠话。最终,富有远见的新班子与组里干部力排众议,断然决定:钱,不能分!同时决定,钱归二、三组所有,如何使用,由组里定,但必须由村上监管。
这个处理办法,像“标杆”一样,一立就是20年。至今,窑上村对集体征地款等收入的处理,一直延用这个政策。
早在1989年秋,当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的时候,村主任车敏亮的眼光却盯住了村南不远处秦岭山上的大石头。当时,黄金产业方兴未艾,又有“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政策。他提出了依托当地资源上山开金矿,在村上办选炼厂的思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承想,敏亮的这一想法,换来了一片“胡成精”之类的责骂声,持反对意见的人占了上风。于是,敏亮便自个儿筹资贷款开了坑口,办起了小型选炼厂,当年便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几年工夫,车敏亮带头致了富。
“我这一生,不想升大官,不图发大财,只想为群众多办点实事”。在全村上下羡慕的眼光中,车敏亮出人意料地决定把价值30万元的选炼厂以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村上。“哪有把自家的肉往集体锅里倒的?你不经营我们经营!”敏亮的想法遭到了妻子和两个姐姐等家人的坚决反对,几个月不和他说话。
没有人能拦住倔犟如牛的车敏亮。因为没有人能动摇他的价值观!
在此之后,村委会副主任姚水旺也把自己一个效益很好的厂子作价给村里集体经营。正是这两个企业,在此后的两三年里,为村上挣得200多万元,完成了窑上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展初期,与泥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干部们,办企业吃尽了苦头,但也从中悟出了不少“道道”。与许多村办企业不同,窑上的村办企业,基本上是办一个活一个,挣钱一个。他们的成功经验是每办一个企业,都先由村干部领办,吃、住、办公在企业,财务由村上统管,“扶上马送一程”。待企业有了一定基础和效益,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再聘请有管理经验的“能人”承包,向村上上交利润和管理费。
1994年4月,根据支书车万喜带回的信息,经过市场调研,村里决定办个氧气厂,并不像有些村的村干们以手中权力入“干股”,窑上村的领头人真刀真枪地你五千我一万带头承担风险,出资入股。一个月内,12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这年腊月,冷风飕飕,书生般柔弱的村支书车万喜,带头放弃休息,扛着60公斤重的氧气瓶,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了县医院二楼,把氧气产品保质保量送进病房……
“矿业启动,产业推动”。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窑上村一年一个企业,先后兴办了铁矿厂、冶炼厂、机械厂、石料厂、木器厂、砖瓦厂等十余个企业,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村民们也在黄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各显其能,勤劳致富,腰包又鼓了一把。
两驾“马车”同方向
有人议论说,窑上的经验不可学,因为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针对这一疑惑,多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潼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华锋一语中的:潼关县距矿区较近的村子为数不少,但能做到持续发展的村子却不多,窑上村有今天,正是得益于一个团结务实,廉洁自律,一心为公的好班子。
村党支部书记车万喜,文人模样,精明聪慧,头脑冷静,责任心强,曾经是潼关县的中考状元;村委会主任车敏亮,膀大腰圆,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敢想敢干,一心为公点子多,是一名优秀的复转军人。
对这二位都姓车的“村官”,窑上群众称其“一文一武”。
有人说,依着他俩的天资,如果撇下村里的事不管,一心一意奔自己的前程,“钱”途不可估量。但他们自1985年20多岁时上任,一心扑在窑上的发展壮大上,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变成了响当当的先进村。
由于“精明强记”,万喜还曾兼任过企业的厂长、会计等职,额外的工作量很大,但他却从未提出过增加一分钱的报酬,死心踏地地领着300元的村干补助。他朴素地认为,当村干部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眼红别人致富。他与敏亮合作共事20年,“两驾马车,始终同一方向”,二人分工明确,从不搞无原则纠纷,相互补台不拆台,视团结为生命,为一班人做出了表率。
2001年,并不富裕的四组组长车绪寅在职期间突患中风失语,病情严重,住院治疗。由于他掌管着组里十几万元的征地款,一时间,群众议论纷纷,说绪寅家里人用了集体的钱治病。病人出院后,受村里委派,副支书兼出纳车九洲带人上门清账。当着本人及亲属的面,抽屉被撬开。令在场所有的人为之动容的场景出现了:抽屉里的账本和现金一沓一沓摞得出奇地干净、整齐。经过当场清点,不差毫厘!这就是一个村民小组长的素质和境界。村民们口服心服。
人们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但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窑上村的一班人,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考验。
在窑上村,各种规章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改变着。但有一条制度却像铁打的一样,长期不变,人人自觉遵守。这就是他们“既挣又腾(节省)”的财务管理制度:“支书监管不染钱,主任批钱不动钱,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乱支钱。”
集体经济有了实力,但从不胡支乱用、铺张浪费。车敏亮是尽人皆知的“老抠”。有一次,村里一名工作人员拿了一张2元钱的票据找会计报账,村支委兼会计车有定一看没有主任签字,客客气气地给来人“报销”了两个字“不行!”。上面来人,一律在村委会的大灶上就餐。开始时有些县、镇的干部不适应,认为窑上有钱,这样做没拿他们当回事。但时间一长,看到县委书记金敏学来窑上他的联系点,也在村里的大灶上吃饭,也就没人说二话了。近三年来,村里的接待费一共只花了一万多元,大部分还是用于村上大灶的开支。
2004年前后,敏亮舅家一表哥在村氧气厂搞运输,年底为自己多算了几千元的运费想中饱私囊。事发后,村干部们知道敏亮的脾气大,一直瞒着他。敏亮不经意中发现了这事。他气不打一处来,当着表哥和众人的面,狠狠摔碎了桌上的茶杯,破口大骂:“要钱不要脸!”。表哥被辞退了,直到现在都不和敏亮家走动来往。
窑上村的制度严得就是这样显得不尽人情,但在打井、修路、引水、筑坝和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上,窑上村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万元,每年都有“大手笔”支出。
群众的小事,村干部都高度重视,认真去办。万喜、敏亮常在大会小会上说:“就这么大个村子,能有多少大事?群众的小事就是咱们的大事!”去年,三组村民王森海为浇不上地找到敏亮,敏亮立即派九洲、平南等与机井的所有者某金矿协调,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没多少文化的森海逢人便讲他“总结”出来的两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小的事能得到村上重视;没想到问题解决得这么快。
有一年,村上的电路发生故障,车敏亮在排除时被电击倒,伤势严重。在场的百十名干部群众围在敏亮周围,有人泣不成声:“敏亮啊,你可不能死,窑上村离不开你呀!”……
得过无数的荣誉称号,车敏亮只把这场景、这句话牢牢地刻在了心里,这是乡亲们对他最高的奖赏。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窑上的乡亲们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邻里和谐村风正
窑上人富了,富了的窑上人深深地懂得要想持续发展,改变命运,必须抓教育。1994年,村上在集体经济不太宽裕的情况下,优先投资50万元在乱石滩上建起了窑上村学前教育中心,配置了一流的教学设施,高薪聘请了西安、渭南的幼儿教师到村上任教。幼儿园集孩子吃、住、学、娱乐为一体,使200多名学前儿童受到了较好的、全托式教育服务。1998年,村上又挤出资金,建起了占地8亩的标准化完全小学,并配齐了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等设备,并在全社会进行纳贤考试,聘请高素质的教师来村任教。这项工程耗资140万元。近年来,在潼关县组织的各类考试中,窑上小学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由此吸引了不少邻村的学生来校就读。由于尊师重教成了村风,近年来村里每年都有十多名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院校学习。副支书车九洲就有三个孩子陆续考上了大学。
去年,村民王建国的儿子考上了南京航空大学,这个孩子母亲早逝,多年来靠父亲打工供养,因家境贫寒一度产生了弃学的想法。村里知道这种情况后,及时拿出2000元让他先上学,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02年,村委会主任车敏亮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上级部门奖励他5000元,回村后他把5000元直接捐到了村完小。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些口袋充盈的窑上人出现了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现象。对此,村两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文明村”、“评三户”、“保健康奔小康”等群众性活动。村团支部、妇联组织了锣鼓队、秧歌队,经常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比赛活动。近年来,每年元宵节前后,村里都要花几万元请省内外的大剧团来村演出,本村的文艺节目同台竞技。这一活动,已经成了窑上村的“招牌菜”之一,村委会副主任车新前也成了大型演出组织工作的“大腕”,在当地小有名气。如今窑上村信邪教搞迷信的没了,读书看报学科技的多了;酗酒、赌博的没了,打工经商、跑运输的多了。一个邻里团结,人心思进,淳朴敦厚的村风已经形成。记者在村里散步时,亲眼看到一骑着摩托车的村民,见路上有一废纸团,便停车捡起废纸团放进路边的垃圾桶里。
扶危救困是这个村的好传统。村里有钱后,没有忘记那一部分没有富起来的人。窑上村每年都要给60岁以上的老人送一件棉衣,送100元补助,每户5公斤油,10公斤大米。对特困户还要另外补助。
20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受到中、省、市、县、镇20多次表彰。1995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示范村和文明村,200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被陕西省委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今年窑上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乱石滩上建新村
富有远见的窑上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乡村小都市”的创建。
1985年,走马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筹资1万元在村北面的太峪河上修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桥结束了窑上人祖祖辈辈趟水过河的历史,也由此改变了群众对干部的看法:这些年轻的村干部还真能干点实事!这座桥被群众誉为“连心桥”。
窑上老村居高险峻,三河环绕,壕沟环抱,战乱年代为兵家屯兵扼守要地,和平年代却成为生产、生活乃至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过去老百姓无力建房,多居土窑洞,因而村名叫做窑上村。1995年,面对土地减少、庄基地紧缺难划这一难题,村委会一班人大胆地提出了开发乱石滩,迁建新村的设想。
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村南边上千亩的河滩地从来就是一个怪石林立,壕沟纵横,荆棘丛生之地,尤其是夏天山洪暴发,人畜房舍被毁的事情经常发生。把新村建在那儿,好多人觉得可笑。但村委会一班人却有他们的想法:利用河滩地迁建新村,一是不占用耕地;二是可以加快治理好乱石滩,彻底改变穷山恶水的形象;三是借此良机修筑河堤,彻底解决排洪问题。
大事必论证,决策讲科学。新村的建设,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窑上人的高起点、大手笔、大气魄。为了走出传统农村鸽子窝式的居住模式,他们从西安请来了建筑、水利、经济等专家,整体规划,博采众长,反复论证,最终勾勒出了占地百亩、10排140户,生活区、工业区和娱乐区自成一体,犹如金凤展翅的新村建设蓝图。但很多群众对迁建新村还是心存疑虑。村上首先在乱石滩上盖起了四层高的村“两委会”大楼,挂牌办公,接着在村委会大楼旁边盖起了现代化的幼儿园和完全小学,把窑上村的政治、文化中心迁到了新村。为了率先垂范,支部书记车万喜、村委会主任车敏亮带头在新区建起了别墅。至此,大家这才吃了定心丸,纷纷行动起来。十多年来,这个村又陆续投资300万元修铺道路20多公里,通过打机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今年4月,借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强劲东风,村“两委会”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投资98万元,劈山开道,垫沟迁坟,开工修筑一条长2.3公里、宽10米,连接县城和矿区的高级水泥公路,以彻底解决窑上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为这条公路四处奔忙、多方协调的县委书记金敏学感慨:窑上是金子,就要让她发光!你们将完成一项连有些乡镇都不敢想的事情!
窑上村新农村建设包联单位渭南市人事局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吕学国带领下,多次到村上调研,给村干部打气、鼓劲,并提出除了已有的新村建设规划,还要着手搞好经济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县委书记金敏学也曾语重心长地对窑上的干部说: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住不放!
今年“五一”黄金周刚过,大胆引入“经营村庄”的先进理念,村上召开了“窑上村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省、市、县、镇各方贤达云集窑上村共商发展大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马趵泉和黄金探秘游两个旅游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利用窑上村地下水资源丰盛的优势,筹建自来水公司,向周围乡镇、厂矿企业长期有偿供水。五月中旬,村上组织村组干部到外县学习了洋芋栽培技术,拟适时推广,形成规模。整合资源,带动周边穷村致富的帮扶计划也有了设想。最近,几家外地企业瞅准了窑上村良好的投资环境,商谈准备入驻窑上村工业区……
窑上,后劲十足,前景广阔,充满了生机!
(本报通讯员 叶林斌 本报记者 张平之 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