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织金县城雨洒金桥,8个即将远赴深圳参加演出的孩子,站在桥上展示本报“沿着丛飞的足迹”旗帜,面对镜头他们笑不出来,因为之前他们在记者镜头前流过泪。“如果有天堂,希望他能看到我们闪烁的泪光。”几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祈祷。
《丛飞震撼》成“催泪弹”
7月初的织金,细雨迷蒙,空气中的湿度很重,中午时分,记者赶到了织金县委。织金团县委的陶书记告诉记者,受丛飞多年资助的朱园、王维珊等8位同学,马上就要出发前往深圳参加中央电视台“在丛飞的歌声中前行”大型公益晚会。
“看见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还在他的怀抱里。”朱园拿到记者从深圳带过来的《丛飞震撼》,指着封面上丛飞抱着自己泪流满面的照片对记者说。看到书上丛飞在贵州助学时留下的大量照片,几位同学都泣不成声,哭成一团。
叫“爸爸”发自内心
针对丛飞强迫受助学生叫他“爸爸”的传言,几位孩子异口同声:“叫他‘爸爸’完全是发自内心,没有半点的做作。”在孩子们看来,丛飞多年来像儿女一样对待他们,所以,叫丛飞“爸爸”是一种神圣的、发自内心的称呼。
徐习文说,有一个细节至今让他觉得丛飞是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的。“2003年6月,丛飞来织金参加演出,他打电话叫我找朱园、陈贞梅、罗艳燕、王维珊几个学生一起到宾馆吃饭。吃完饭后,丛飞开了一个房间,让几个孩子在宾馆留住了一晚,孩子们从没住过这么高级的宾馆,丛飞那天晚上给孩子们讲了一夜的故事。”
“他和其他捐资助学的人不同,他的资助从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强求我们一定要成绩拔尖,只要我们尽力就行,其实他不作要求我们反而会更加勤奋,我们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今年已经考上贵州大学的王维珊的说法最具说服力。
织金因丛飞而感动
织金县团县委副书记徐立章回忆说,2004年7月1日,丛飞在织金县大虎头影剧院举行了一场大型义演,演出获得了22437元的收入,全部捐给织金山区的贫困小学生用于读书。那次演出后,丛飞就病倒了,他再也没能回织金看望孩子们。
“丛飞病重时,织金团县委曾经在全县发出倡议,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学校师生以及团县委的干部职工为丛飞捐款,并由县委书记张伟带队,远赴深圳看望病中的丛飞。织金人的捐款达55209元,但丛飞又将这笔钱退了回来,作为资助贫困孩子的费用。”陶书记告诉记者。
织金师范学校在丛飞去世的第二天,就在学校黑板报上辟出“丛飞纪念”专栏,刊登丛飞生前的爱心事迹;在丛飞最后资助30多名贫困孩子的织金县城关中学,2000多名师生召开了“学丛飞、献爱心”德育教育大会,师生们当场向贫困学生捐款4100元;织金县第三小学的100多名少先队员每人做了一只精致的“河灯”,按当地风俗来到县城的双堰塘,将100多盏点亮的灯放入河水中。
从织金县委大院中出来,天色已经黄昏,远处的山峦抹上了黛色,随便上了一辆的士,车载CD正在放着丛飞的歌《只要你幸福》。“他在织金演出了5次,我都去看了,太帅了。”司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