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理想中的中山路……
描绘未来
中山路某店主老林的猜想———
中山路会被商业街取代
中山路的繁华,是从南到北发展过来的。老林很担心现在的中山南路,可能会成为中山中路以及中山北路的“未来”。
老林认为,随着城市规模在向东扩展,中山路这条位于老城区的旧商业街,迟早会被新的商业街区所取代。“如果一些机关单位都迁移到新城区,那这条街估计就会被边缘化了,成为很萧条的商业街,或者性质也将改变了吧。”
四代居住中山路的王先生猜想———
再现往日繁华
早报记者许美红
我们一家到现在为止,有四代人居住在中山南路,我爸爸,我,我儿子,我孙子。
中山路南门一带是泉州从前最繁华的主要商圈,很多知名的百货店都曾在这里驻足,南门有顺济桥码头,南路有侨光电影院、群众戏院,许多办事处,采购处都设在这里。因当时汽车运输不发达,许多大宗货运都走水路,从码头进出,而晋江一带的人婚宴等办货,都从南门过顺济桥进城,所以,南门一带的繁华自是无人可比。中山南路最繁荣时,一个店面每平方米的租金有300元左右,而现在,每平方米跌到只剩20元,实是在天差地别。
作为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我对这片老城区有很深的感情,我希望它可以还原曾经的繁荣,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希望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多一些补救措施,这样至少多少可以改变一下目前萧条的状况。保护是一定要的,我期望中山路整修得更好,路面平整,排水排污的设施更好,居民的生活更方便一些,比现在更热闹更繁荣。
曾参加泉州九三学社旧城区历史遗迹踏勘考察的泉州南建筑博物馆编辑
杨清江的猜想———
变成文化街
早报记者蔡绍坤
我记事的时候,全国正好刚解放不久,那时的中山南路非常繁荣,当时很多政治文化活动都在中山路举行,所以在我印象中,中山路是泉州最重要的一条街道。从更长远的历史上来说,泉州的中山中路在唐朝就形成了,只是不叫“中山路”,这条街道在唐宋元明清都叫“南街”,历史是很悠久的。所以在我看来,以前的中山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泉州历史的一个缩影,因为太多的事情都必然发生在这条街道上。到上个世纪,中山路还一直是泉州重要的交通要道,特别是中山南路,人流量很大,这里一度是整座城市的商业中心。“吃远芳、看侨光”,曾经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享受,“远芳”和“侨光”都在中山路上。随着城市的发展,泉州出现了更多、更繁荣的街区,中山路就开始变萧条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山路至少是一个时代繁荣的见证,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很难得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努力保持另一种繁荣。我感觉以后中山路会变成一个文化街区,和西街、开元寺、东西塔等地方一样,作为代表泉州文化的一处旅游景点。
中山路受灾业主林先生的猜想———
“绿色通道”修“旧街”
林先生的产业,正在7月27日的火灾起火店面的隔壁。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已经遭受过火灾的房子,随时都可能发生坍塌。他表示,最希望的是能够开辟“绿色通道”,翻修房屋。
他说,现在整条中山路上有不少危房,电路电线裸露在木质结构的房子里,外面骑楼的天花板,也已经装修了很长时间。这次这把大火,是给提了一个醒,应该修整房屋了。“泉州在夏季会遇上多次台风天,万一不及时修整,很可能第二次坍塌,造成事故。”
林先生表示,对于政府保护这条古老商业街的做法,业主也是非常支持的。“大家完全可以遵照政府的要求,整旧如旧。既让中山路保持原来的风韵,又让业主能够在里面安心居住。”
在金鱼巷口小本经营20多年的徐先生的猜想———
未来也许是我们搬家
徐先生的小店离中山路只有几步之遥。小本经营已经做了20多个年头了。对于中山路的变化,他也颇有感慨。
徐先生说,以前他的小店可以通宵营业。“晚上十一二点了,还有刚刚从人民电影院看完电影出来的人。到了凌晨一二点,中菜市场的商贩就开始来做生意了,我的小店也能有些客人。”现在,徐先生已经不需要通宵营业了,中菜市场已经换成了府文庙,人民电影院所在的地方已被夷平,而且到了晚上十点多钟,中山路上就没有什么逛街的人了,自然也很少有人特意拐进小巷,来吃几块腌萝卜。
对于中山路的未来,徐先生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造那些老房子。“如果不是因为房子都是木质结构,这次的火灾不会烧得这么快,损失这么大。房子如果都改成砖头水泥做的,哪有那么大的火灾啊。”他说,如果以后中山路萧条了,自己的生意也做不下去,那就只好选择“搬家”了,把店开到别的地方去。
市民盛先生的猜想———
整洁美观的购物街
盛先生认为,现在中山路上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是各种隐患,而且在卫生、城建等方面都应该改进。他希望将来的中山路是一条外观上整洁美观,并能够让大家安全经营和购物的街道。
盛先生说,他设想的中山路,在防灾方面,砖木结构的店铺要强制配置灭火器,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从其他方面给予惩处,比如营业执照不予年检;另外,中山路上现有的电表木箱也应该换成铁质电表箱。对中山路的卫生问题,盛先生认为,在中山路上应该定时定位放置专用垃圾桶,在凌晨收走,并及时对两旁的果皮箱进行清洗,这样可以还中山路一个“整洁”的面貌。而且中山路已改造多年,至今路边仍留有一些线管,太难看了,应该由所属部门整理。
一周在中山路晃悠五天者的猜想———
完全的步行街早报记者许美红
22岁的电信职员曾秀珠逛中山路的历史太长了,“这要从我初中说起。我中学念的学校是七中,家在聚宝街。现在有名的秉正石花膏店曾经是我们的邻居。”
“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逛中山路的习惯,初中课程不太紧张,放学后,我就和同学沿着南门逛到中山南路,再中山中路、南俊巷。几年下来,逛中山路成了我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习惯。现在工作了,有时下班后六七点钟,也不回家吃晚饭,和同事一起在中山路边走边逛边吃。现在中山路上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吃挺多的,以前没几间,后来越来越多了,走累了,就找间小店进去歇一歇脚,喝点饮料,吃点东西。一般要逛到十点多钟才回家。有时白天逛完,夜晚没事,就又出来逛,一天逛两趟。其实有时老逛老逛也会烦,可逛这里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一种习惯,不逛感觉蛮奇怪的,好像一件什么事没做,心里空落落的。我现在一周有五天在中山路晃悠。”
“我希望中山路完全改成步行街,有更多的树,夜晚树上安着彩灯,这样中山路的夜晚就更美了。我还希望街上经常有街头表演什么的,就是要热闹,要时尚,要有现代都市感。还有,那些公交车,喇叭声响起来把安静的街道就吓着了,所以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山路成为完完全全的步行街,一点汽车的影子都不要有,这样,可以逛得更自由自在。”
中山路业主何先生的猜想———
像70年代一样辉煌早报记者郭华萍
何先生认为,中山路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对中山路进行修整。
他说,理想的中山路应该是把现有的“缺陷”都改进了,比如两边的网管要改造好,骑楼陈旧的天花板也要换新的,让中山路的购物环境得到改善。他还认为,中山路一直以来是和旧顺济桥相配套,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顺济桥应该恢复,可以修旧如旧,即使不让机动车行驶,起码也可以让游客观光,这样也有利于带动中山南路的商业。”
何先生猜想,如果这一切都能够实现,那中山路应该可以继续像上世纪70年代时那样辉煌。凌晨4点的中山北路
工作在中山路周边的几位人士的猜想———
泉州未来的旅游景点早报记者蔡绍坤薛凌
谢华强 小时候有段时间住在花巷,所以刚懂事时就对中山路有印象。那时的中山路还是很繁荣,可以说是泉州的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回头来看中山路,感觉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中山南路人流少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我觉得中山路将来应该会变成泉州的旅游景点,作为泉州或闽南的一种特色建筑或者一种文化保留下来。”谢华强说。
电力系统员工小蔡也认为,这条街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上,“我觉得以后的中山路,应该多开发它的旅游价值”。
但泉州东南旅行社总经理周大榕认为,中山路在泉州人心目中是一个适合逛街的地方,不过,作为旅游团队来说,中山路的整体条件还不够———不能停放旅游大巴。要想真正把中山路发展成旅游街,首先就要解决交通的问题,形成一个较有规模的停车场,这样才有可能。
专家观点周昆民(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严格保护科学更新中山路是辛亥革命以后借鉴东南亚建筑形式,与闽南本土传统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建筑群,列柱骑楼连延十里,至今商业繁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罕有其匠。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象征,是泉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路的整治曾经获得“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对于中山路,要按重要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的要求原则加以保护。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中山路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也一直在努力。
保护和更新是辨证的关系。中山路是活的街道,对它的保护当然不同于罗马斗兽场。它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辟建至今,已经八十多岁了。它需要补强加固,需要维修和翻新,经营场所和住宅,也需要内部改善,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危房需要及时抢修或翻建。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一原则适应于作为文物保护重要街道的中山路。2000年的整治就是贯彻了这一原则。
在保护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像澳大利亚、日本和意大利。日本的很多历史遗留建筑也多是土木结构,中山路在保护上遇到的疑难问题跟它们有些类似的地方,建筑色调、建筑形态、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都需要讲究。技术上是没问题的,重要的是理念。泉州现在不少寺庙有了钱,就拆了重建,不讲究建筑的时代特征,以新为快,结果是文物毁了,古迹没了,历史的信息和厚重感没了,体现民族文明的骄傲也没了。中山路绝不能走这条路,它应该有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更新。(颜瑛瑛)
我有话说
第一排:尤幼彬,岁,营销员:中山路很热闹。/尤江丽,白领:中山路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冬秀,55岁:房子很旧,逛街的人还是很多。/钟庆堂,22岁,技术员:感觉中山路好旧,但店多人也多。/周华秀,21岁,营业员:到泉州不久,有逛过几次,人挺多的。第二排:林晓锋,28岁,私营业主:百年老街,要好好保护。/郑宗建,26岁,管理人员:感觉不错,人气很旺。/陈青萍,19岁,营业员:我喜欢去中山路的服装店看看走走。/石荣福,23岁:我有时会去买衣服什么的。/章兴益,22岁:我对中山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三排:陈玉瑜,28岁,管理人员:我有时会去中山路买东西,每次去人都是很多。/陈萱,23岁,文员:很挤很热闹,喜欢那儿的气氛。/国祥,50岁:中山路热闹,是逛街首选。/李新英,52岁:我喜欢中山路的建筑。/焦海燕,18岁,学生:中山路挺时尚的,但环境有待改进。第四排:王金珠,42岁,私营业主:虽是百年老街,但我很少去逛。/余宇鑫,32岁,书店老板:中山路不错,但危楼多,要加紧整修。/阿彬,42岁,私营业主:我最不喜欢中山路走廊上的吊顶。/邵景煌,27岁,摄影师:我比较喜欢古色古香的中山路,但这样的景致越来越少。/李阿二,28岁,志愿者:我朋友在中山路开店,所以常来逛街。第五排:姜叶舟,20岁:我不常去逛,所以不熟。/蔡全发,45岁:中山路是泉州曾经的商业中心,但现在已慢慢变老。/小邵,25岁,私营业主:天黑后的中山路最吸引人。/刘元秀,26岁,财务:中山路服装店最多,但款式却大同小异。/燕玲,24岁,公司职员:我喜欢中山路的繁华与热闹。第六排:陈秀云,27岁,财务:每次去时人都是很多,我不太喜欢。/吴明淋,24岁,文员:有点乱,不常去。/张毅,30岁:我喜欢去中山路一带摄影。/林泉,25岁,企划主管:历史很久,房子很有特色。/伟华,28岁,白领:去过几次中山路,但不太喜欢那种拥挤和陈旧。(石勇)
传统并时尚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传统也是最时尚”。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泉州中山路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遇见各个历史阶段的东西,比如穿木屐的老人,手工食品商店,南洋风格的建筑,百货商店……上世纪50年代,中山路上的“建成”百货公司沿街小吃的诱惑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山路开了第一家咖啡店———恐怕除了被侵略过的大城市,就数泉州最早了,而且当时泉州根本没有外国人,消费的都是华侨和本地人。可以说泉州中山路是走在当时时尚的前沿。泉州从历史上就有海外贸易的传统,到了明清不让出海做生意,商业萎缩了,泉州人就转而到海外去打工。而泉州又因为固守最传统的文化,所以人们时常回乡,大量不断回来的华侨就带回来最新的东西。在当时,许多家庭几乎都是靠侨汇过日子的。
虽然中山路上很早就有了类似咖啡馆这样“有情调”的地方,但追赶潮流的多是那些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和有钱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还是更愿意吃路边的“批炸担”。有一点年纪的泉州人都知道,以前的中山路,除了固定的服务民俗的商店,还有许多流动的小摊贩。无论什么时候到中山路上遛遛,总能看见各种小贩,卖杂菜汤的、菜头酸的,挑着担用流传百年的广告语叫卖着。平民百姓最常光顾的就是一种“批炸担”的小摊。它的名字来自它的工序,所谓“批”就是把东西切开。担子上一般还挂着小桌子小椅子,哪里有生意就临时在那里摆下来,听说喝杯咖啡要几块钱,而一毛钱就可以在“批炸担”上切好多豆腐和卤料。
不过传统也有奢侈的时候,那就是七月、八月的“普度”———而这据说也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风俗,“普度”按照祖宗流传的礼俗,整个城市按照方位划成几个区轮流请客的,所以整个七月到八月,泉州城就宴席声不断,中山路也不例外。孩子们就在这个时候拿到一年惟一的一件夏天穿的新衣服。不过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华侨带回来的时尚给这些传统加上了新潮的东西,比如以前请客大都是看戏,后来慢慢请看电影,以前都只请吃饭,后来也有人请人喝咖啡。晋朝木屐民国路
现在的周民先生仍然习惯穿木屐,提起这个老让楼下邻居提意见的“老毛病”,他笑着说:“没办法,那是小时候落下的习惯。”他说的小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这个文史专家后来担任过泉州主管城市改造的副市长,他小时候就住在中山路文庙旁边。
“那时候满街都是木屐声。中山路中间是水泥,两旁骑楼下的过道是石头和砖头铺成的,大人小孩穿着木屐走街串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误解木屐是我们学日本的,其实是日本学我们的。在泉州,我们的老祖宗从晋朝就穿到现在。当时木屐做法也简单,一块木板,上面左右两侧钉上用废弃轮胎剪成的带子,就可以用了,不过即使这样,小孩子还是大都赤脚,一来小孩子好动不方便,二来也算节省点经济。”当时也时常赤脚的周民因而越发喜欢这条路了,“我家前面是菜市场,出了泮宫就是中山路,无论做什么事情,3分钟走路肯定能到。长长的南北走向的这一条街,一路上都有骑楼,我小时候常常想,还好有骑楼,要不夏天太阳烤得路面烫到可以煎鸡蛋,那对赤脚的孩子真是一大考验。有了骑楼不仅脚不受煎熬,不担心人被太阳烤得中暑,而且下雨也不怕。就是后来要读书了,上小学,上中学,几乎都能得到骑楼的荫护。”
这样的建筑,周民告诉记者,“那是在1923年左右开始建的,这条路以前叫南大街,窄得不行,到了民国初期,兴起“拆城墙、改街道”热,首先建的就是中山路,以后是新门街、西街、东街。改造时一条叫做民族路,一条叫中华路。
据说当时主持中山路改造的雷文诠是爱丁堡大学回来的留学生,一心想模仿西方的样子,中间拓宽大约10米为汽车道,旁边还有植树带人行道,中间还要通电车,计划是沿着以前的老港口进入泉州的惟一通道———顺济桥开始,直直拆到北边。结果没有想到南大街以上各个住户都反对,说是“毁祖公业”,当时从明朝的时候关闭的港口让依靠海港的泉州人一下子生活困难,很多纷纷跨洋到南洋工作,所以虽然很多房子没人住,但都是华侨的老家,泉州人认为因为四海漂泊根更动不得,所以阻力很大。路终究只拓宽了一些,而建筑风格则是由大力推行的华侨们确定的———全部都是他们在南洋见到的觉得好的东西。
几个时代的缩影
10年商业反差
上个世纪40年代初,中山路热闹的标志就是顺济桥头大商场“南国”、“建成”和三四家电影院的密集出现,当时“南国”、“建成”几乎整天挤满了人。南国是杂货性质的,里面既有普通的生活用品,也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当时最新潮的高档物品。而建成主要是以布料经营为主。因为经商人群的出现,饭店也开始密集出现,满堂、福人颐等一家家冒出来,最著名的还是远芳。那里的杂菜汤和牛肉粳,成了这些逛街人的最爱。不过这股经济流似乎还是没有影响到中山中路以北,相对于靠近南门的热闹,中山路显得略为冷清一些。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种状况被改变了,那时候开始进行对私营企业的改造。整条街的感觉换了个味道。那些大的商场和饭店、剧院都被国家接管了,买卖要凭票,没被改造的手工业也没太多热情,因为进货要一一去物资局商业局粮食局,买卖的赢利只在于通过缺斤少两赚的差额,比如进了100元布票的布,通过每次剪裁的偷料卖到110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那时候大家感觉工人是最光荣的,能做工就是最好的,开商店是不务正业。所以中山路上的商店一下子关了三分之一左右。
没有旺盛的购买力,也没有太多的经商热情,使得当时的中山路人不是太多,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老店开始关门,那些沿街叫卖的摊贩也少了。在这个阶段,很多流传千百年的技术都丢了,因为没有这种需求就没有学习这些手艺的动力,而且大家都想着做工人,也都不想学习这些老古董的东西。
繁荣北移,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最新的时尚和最旧的传统
“当时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泉州古城既有最新潮的东西,同时大家还是过着很传统的生活。”周民记得那时候城里的青年、城外的农民和一些华侨“追电影的狂热不亚于现在的少男少女追星”。
大光明电影院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这可能也是中国比较早的地方电影院。当时除了影院上映电影,还有大众戏院搬演传统的梨园戏高甲戏,那些农民们来城里买东西,一般都会到影院“报到”,看一下演出剧目,一到名片或者名角,农民就会口耳相传,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把整条街道都挤爆了。
而传统的娱乐和生活还在继续。周民总能在母亲的催促下从涂门街的南音兴趣小组里找到那个每到傍晚就“消失”的父亲。他说,这个城市的木屐声和南音曲,是令人难忘的。“你想象一下,就六七万人的小城,穿街走巷,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家门口摆着茶几,三五人聚在一起咿咿呀呀地唱南音。”南音是从唐宋时期保留下来的音乐,从古代到现在就是这么唱个不休。
当时在泉州流行的传统娱乐就是“烧酒拳头曲”。曲是南音,拳头应该是南少林鼎盛时期留下来的传统,很多孩子从小就被送去学武,“一般在自家的天井或者宗族的祠堂里练武。”不过周民小时候最大的爱好还是去听讲古。“我家在海滨邹鲁边上,那里有个讲古的。付得起钱的大人们坐在竹椅子上,孩子就坐在石头地板上,讲到高潮处,讲古的先生停下来拿着盘到听客群里走一圈,大家一分、两分地给完钱,他才继续讲。”
中山路商业的兴起
因为接着顺济桥这条进入泉州的必然通道,所以整条中山路就被带活了,成了当年最主要的街道。每到早上五六点,有周围的农民进城来收粪便,中山路两旁搁着便器,农民收了回去当肥料。临近年关,农民会挑着用稻草编织的草席当做回报———据说这种交易方式持续千年了。然后大概到七八点,中山路两旁的店主就开始拆窗枋———整个店面的设计方式也基本上是华侨从南洋带过来的,就是用扇木拼装成店门。“不过那时候市面并不热闹,我印象中中山路基本上都很安静,我常常边拿着书默读,边沿着骑楼走到学校,不用抬头也撞不到人。”周民说,只有到了10点多后,人才突然全部冒出来了。
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泉州城就六七万人,而且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来中山路买东西的很大一部分是周围农村地区的农民,所以最旺的时候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左右———那时四周的农哥们都进城购物。因为中山路是整个泉州地区惟一物品相对齐全的街道。
“泉州的习俗决定,这里的农民没办法像其他地方可以几十年不去大市场一次,这里有太多细琐的风俗,比如逢年过节要买布做衣裤,婚嫁要买蜜饯糖果,要办嫁妆、彩礼,这要到中山路来。比如死后要做纸厝,这也要到这里买。泉州人生活中烦琐的礼节很多,这个可以理解,泉州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期,每个时期的移民会带来新的礼俗,而这些因为泉州很少受战乱冲击所以几乎都流传下来了。”周民说。
即使在那种经济短缺的时代,中山路的店种也异常丰富,“凡是生活需要的,比如补牙齿的、剪头发的等,凡是礼俗上有需要的,就肯定有这样的店。”周民说,“比如花巷是专门做扎在妇女头上的纸花以及卖装饰用的刻纸,水门巷是卖竹子和竹器的,打锡巷是卖锡器的,比如烛台、香炉等———泉州家家户户都供奉祖宗和神佛,逢节日就要烧香拜拜。当时还有一些职业早已经消失在中国其他地方了,比如挽脸的,女孩子结婚前一天,都要用红线挽脸,中山路上常常还能看见,这种风俗还是在唐五代之前传下来的。”
名街处处有
厦门中山路变迁故事多
早报记者郭桂花实习生陈李芳/文丰晓飞/图知道厦门的人,大都知道厦门那条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厦门中山路,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街或购物中心,它还是一条厦门文化街,连接着轮渡、鼓浪屿。这是一个展示闽南文化缩影的窗口,厦门旅游休闲的中心。
据悉,中山路东段(旧称中华路)是1928年9月才竣工的,直到1922年初,整条中山路才修成,1929年7月20日,厦门市区的马路才正式通汽车,掀开了厦门城市交通史的新一页,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1956年11月,人民政府让中山路翻身,把它修成厦门第一条柏油路。1982年,这里成为厦门第一条“文明街”。1955年,经历了66载风雨的苍老憔悴的中山路,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回大规模的翻修。
中山路的全面改造开始了。到了1997年11月,投资1.8亿元,位于中山路黄金路段的华辉广场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营业,内有百货商场、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是中山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卖场。2004年10月30日,中山路变身单行道。2005年,从鹭江宾馆到思明南路交叉路口这一段纳入LED夜景工程的范围,总投资802万元。通过采用LED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市民们在夜晚逛街时,更能感受到百年老街的亮丽一新。
2006年1月24日起,中山路改造有了大动作,中山路西段(从思明南路到鹭江道段)实行夜间步行街。2006年7月,因为第四届合唱节在厦门召开,中山路首次改为全日制步行街。老中山路的面貌逐渐地被人淡忘了,一条崭新的中山路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如今走在中山路上,人们想要的东西应有尽有,这条商业街很容易让人流连忘返,华联、来雅、金鹭……书城、茶庄、药店、琴行,宾馆、饭庄、排档……南音、戏剧、电影、录像……南北干货、东西名产、参茸翅鲍、鲜活海产,麦当劳、肯德基、咖啡吧……一家连一家,逛不完,买不尽……“中山路———厦门老城区的心脏”
“中山路前连文化宫,后接轮渡,左旁的思明北路与主干道厦禾路相接,右边思明南路通往厦门大学,在以前,中山路是老城区的心脏”。一个在厦门生活了近40年的地道厦门市民曾女士如是说。
曾女士自小在厦门长大,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厦门人,她对中山路有块特殊的心结。在曾女士看来,中山路在厦门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她亲眼见证了多年来厦门的成长和繁华。以前厦门市城区很小,由于位于城市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山路成为了厦门市的商业中心,在厦门人心目中占据商业主导地位。
中山路繁荣的两大因素
中山路以往的繁荣主要靠两大因素:其一,是历史上厦门的商业网点大多集中在中山路;二是它有一批名、优、特店。“随着厦门城区的不断扩建,各大商场的落成抢走了中山路商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中山路不再如过去那样辉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厦门市政府着手中山路的改造工程,巴黎春天、中华片区、女人街等的改建或重修,步行街、夜市的诱惑,使得中山路的昔日繁华已然慢慢恢复,在媒介行业工作的曾女士相信,中山路肯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到底有多少
中山路
在我国,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遍及神州大小城市,最北边的有黑龙江哈尔滨,最南边的有海南琼山,就连台湾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
中山路的纷纷命名,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那时,我国的许多城市尚处于雏形阶段,以今天的眼光看,道路大多很狭窄,但中山路多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因此,徜徉中山路,也可触摸到这些城市的心脏。如今,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都有中山路;许多省的省会如广州、沈阳、哈尔滨、南昌、南京、杭州、武汉、长沙、贵阳、兰州等都有中山路,一些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南宁和银川也有中山路,地级市里的中山路就更多了。
中山路,常常是“藏龙卧虎”之地,有许多革命遗迹,现在都已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例如,广州市中山四路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山三路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山八路的陈家祠,南京的中山陵,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馆,重庆的曾家岩50号(周恩来和南方局在重庆的主要办公点之一)以及宁波的天一阁等,都是位于中山路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散布在全国各座城市的各条中山路上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无法计算了。
中山路有长有短。短的只有几百米,长的绵延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广东是孙中山的革命大本营,几乎他到过的地方都有中山路。广州市有八条中山路,即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八路和中山大道,还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杭州的中山路纵贯市区,在长度上也可资炫耀。无锡和桂林的中山路以及汕头市的中山路也是繁华一线穿,沿路商店鳞次栉比,高楼比肩而立。
上海的中山路很有特色,往昔,从中山东路到中山北路再到中山西路然后拐到中山南路,就可环绕上海内城一圈。上海街道的改建也独辟蹊径,沿中山南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架高架路,长达30公里,是中山路焕发青春的大手笔,其现代风采值得一睹,也让上海人引以为自豪。(林希)聊说中山路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我国各地有大量的建设———公园、马路、楼堂馆所———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近年典型的是国家设在南极的科研考察基地“中山站”。这里,笔者聊以管见,说说各地的中山路。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有20个以上有中山路。
在著名的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汕头、北海均有中山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徐州、泉州、开封、襄樊、柳州、桂林、遵义、宜宾等,也有中山路。以上或许有历史的沉积,因为新兴城市一般少有中山路,两个新兴的经济特区就是如此。但有一个罕见的例外,青藏铁路的起点,年轻的格尔木市,有一条中山路。
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有一条全国最长的中山路,同时可能也是上海最长的马路,分成东南西北若干路环绕着老市区。而在全国最新(也属最小之列)的省会城市海口则有最短的中山路。中山路多是各地的重要马路。南京的中山路占据市中心呈“丁”字形。广州的中山路一度是市内最长的马路,分为一路到八路,横贯东西。与广州西部接壤的南海黄岐(今属佛山市)也有“顺搭便车”,巧用广州中山路的无形资产,把自己杜撰为“中山九路”,在房地产广告上大创卖点,可见“中山路”的影响力。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县),历史上没有中山路,而独有以先生名讳直接命名的“孙文路”。改革开放以后,城区急剧扩大,中山终于有了一条全市最长的“中山路”。除此之外,还修了通往翠亨村的“逸仙公路”。这样,中山就有了三条以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道路。不过,一个城市有多条“中山”路的绝非中山。在上海,紧接中山北路还有一条“逸仙路”。广州在那条赫赫有名的中山路之后,也出现了一条长度更长的“中山大道”。(综合)
许多城市因中山路繁荣
中山路、中华路、解放路、人民路、北京路、建设路是全国著名的六个地名,在许多城市都有。
这六条路中,中山路和中华路出现较早,约在辛亥革命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相继在广州、上海、青岛等地出现。中山路因纪念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得名;中华路是表现中华民族的博大。解放路、人民路、北京路基本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分别是为了纪念全国解放或某一城市的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而建设路,则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得名。
在这六个著名的地名中,北京曾拥有过其中三个,它们是中山路、中华路和人民路。而解放路、北京路和建设路从未在北京的历史上出现过。
民国初年,天安门及东西长安门(今历史博物馆西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北侧附近)之间已开放,1928年为其中的道路命名为“中山路”,自中华门(在正阳门北)和天安门之间南北走向的街道定名为“天安道”,后来改为“中华路”。以后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被拆除,于是将东单牌楼至西单牌楼的街道(包括天安门前的“中山路”)统称为“长安街”,“中山路”这一地名便逐步消失。而“中华路”也随着人民纪念碑的建设和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而消失。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也有人提议在北京命名几条解放路、人民路、北京路,但最终被否定。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主要街道的名称由来已久,一些地名有上百年的历史,如果重新命名难以让人们从称谓习惯上改变过来;二是全国的一些城市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获得解放的,城市破坏严重,需要重建,所以要重新命名地名。而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城市主体设施保持完好,建国初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所以新建的主要街道也就很少,也就没必要进行新的命名。(中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