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出“归类”学习法
作出在家里教育孩子的决定后,李艳华就开始有意识地钻研、摸索,最后总结出了一套把各科知识分门别类,系统整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施教的“归类”学习法。 李艳华把分好类的各科知识装订成册,或者做成卡片,每天用10多分钟时间教沈颖,然后让沈颖自己复习。
在李艳华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她整理的“归类教材”,足足有1尺多高。比如在教女儿成语时,她就把成语分为感情类、愤怒类、欢快类等几类;在做作文时,她在注重培养女儿观察力的同时,还把作文分成写人类、写物类、事件类等几类来指导。
而学数学,她也几乎是在游戏中完成的。比如在家里,她经常和女儿扮作顾客和售货员做一些买卖东西的游戏,让女儿算账。李艳华还常常借用扑克牌、跳棋等游戏工具,让沈颖学习数学。
李艳华在实施“归类”法教育沈颖时,依然贯彻了顺其自然的原则。在学习时,李艳华绝不勉强,完全取决于沈颖的自愿。
每天李艳华临上班时把作业布置好后,就把女儿锁在家里让她做,下班后再批改。用这种方法,李艳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教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大女儿19岁考取研究生
李艳华说,沈颖在刚进入商丘市实验中学读初中时,也曾出现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刚刚9岁的孩子要骑车跑四五公里去上学,原来在家里没有早起习惯的她还要早起。当时对她管得也松,有时候孩子不想去学校,她和丈夫也不强求,到学期结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老师还是给沈颖批了“旷课太多”的评语。
到初二时,沈颖就完全融入进了学校生活之中,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商丘市一中。
上高中后,虽然只有12岁的沈颖,个子却长的有1.65米,这时她喜欢上了打篮球,学习逐渐有些放松,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10名左右。在高三的上学期数学考试中,沈颖只考了33分,这对她产生了震动。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早就练就了这样一套本领,好也罢,坏也罢,甘也罢,苦也罢,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我都能让自己笑出来。我不否认,很多的时候,我的笑中有苦涩、有无奈、有泪水,可我知道,笑对人生比哭泣要好得多!”
从那次数学考试后,沈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数学上,成绩飞速提高,在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考了90分,第三次模拟考试时又提高到了130分。2002年高考时,她以数学131分、总分576分的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录取。
沈颖兴趣广泛,爱好颇多,大学期间,沈颖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年时,沈颖还被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她又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并于今年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今年6月5日,沈颖接到了通知书,师从中科院院士钱逸泰学习研究纳米技术。
沈颖的妹妹沈洁在商丘市一中读高二。她和姐姐一样,小学也是在家里读完的,10岁时考入初中,上了一年后回到家中,继续接受母亲李艳华的教育,到初三时又回到了学校。
沈颖没有进小学9岁直接考上初中的消息传开后,找李艳华帮忙教育孩子的熟人就没有断过,因为无法推托,现在还带着一些。李艳华说,在她带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上的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8月1日,她所带的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去附近一所小学参加了小学四年级的转学考试,竟然考了个语文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李艳华告诉记者:“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高明,只是不让孩子厌倦学习而已,这些大家都能做到。”
而沈颖的感觉是,妈妈教她,她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学习,好像是玩着就过来了。
“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
对于李艳华的教育方法,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种方式,可以借鉴,但不可盲目效仿。
“虽然沈颖得到了全面发展,但并不代表所有在家庭教育培养下的孩子都能全面发展。”郑州市二十四中的刘老师说,首先,家庭“私塾”教育营造的是孤独的学习环境,最大缺点是缺少与同龄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育氛围和被后边学生赶超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缺乏与学生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本身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家庭结构多是由双职工加一个孩子组成,并且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将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的家长,还是少数。所以说,李艳华的家庭教育虽然有许多借鉴之处,但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家长盲目效仿和照搬并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