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3时到8时,陈霞都会来到“牧羊人餐桌”的厨房里,与120名美国志愿者一起洗菜切菜,把亲手制作的甜点、比萨和汉堡分发给街头的流浪汉。一位90多岁的美国志愿者,成了她的忘年交,欣然把56年的志愿服务体验与她分享。
近日,由团北京市委组织的首批北京志愿服务管理人才赴美培训团,在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等10家全国性志愿服务机构当起了“外国志愿者”。
据了解,本次培训活动是北京市与境外组织在志愿服务领域合作的首次成功尝试。培训团的目标是培养500名熟悉奥运志愿服务的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语言的区局级骨干,全面铺开奥运志愿服务工作。
回忆起与美国志愿者一起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陈霞感慨颇多:“我很开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现状、尤其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她觉得自己不仅拓展了关于志愿者工作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志愿者管理经验。
另一位团员沈悦也收获颇丰:“我们带回了近10本经典书籍,打算翻译出版;认识了一批参加过亚特兰大和洛杉矶奥运会志愿工作的朋友;接触到许多收录有大量奥运会志愿工作资料的网站。”
借鉴美国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和管理机制,培训团成员还对北京的志愿工作及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
在美国,一个人管理几百甚至上千名志愿者是很普遍的现象。要提高中国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陈霞建议“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者随时都能了解志愿者的需求动态”。
中国目前的志愿服务项目较少,而美国的志愿服务体系会针对儿童、青少年、社团、企业、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制定专门的项目计划。联想到北京奥运会,赵颖提议尽早把志愿服务工作按内容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对应能胜任此类工作的志愿者群体。
据团北京市委国际联络部部长伍奇介绍,这批培训团成员即将分组投入奥运志愿者建设工作。如志愿者立法小组将立足本土志愿工作的实际环境,结合在美收获的先进理念,开展调研,争取在今年年底产生立法初案。志愿项目设计和研发小组则预备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背景的志愿者进行需求分析,制定相适应的奥运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选择性等。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