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谁来任课,家长说了算》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发表看法本报讯(记者吴慧泉)家长可以管理学校吗?昨日本报《教育周刊》登出的《谁来任课,家长说了算!》一文,报道了漳州诏安县某农村中学家长的做法。 文章经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转载至教育在线网站后,当晚就引来130多名读者点击和讨论。
正方:发动群众献智,是教改必须的程序
朱永新率先发表看法。他认为,对基础教育的任何改革都应该肯定。事实上,这是群众对于教育不满的一种自救方式,是他们参与教育活动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探索。只要是在法律的规定和学校管理的规范下,这样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他认为,最近这些年来,学校教育的许多问题,与我们没有真正地让群众参与、没有真正吸收群众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民间教育财富包括民间教育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因此,大胆改革,发动群众为教育贡献智慧,本身是中国教育改革必须的程序。他说,当然,由家长选择教师甚至为教师发奖金是否合理,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规范的、有序的改革,比如,可以通过成立类似国外的教师家长协会这样的组织,直接参与学校的制度设计与管理,可能是更有意义的改革。包括“云中逸客”在内的不少读者也认为“该乡村中学家长的做法可以尝试”。
反方:不符合教育独立和学校自治的原则
读者“沈阳”则认为,这不符合教育独立、学校自治和教师专业化原则。他说,家长以为自己出了钱就可以主导学校的发展,这实在是错误的想法。即使在诸如美国那样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民办教育都是相对独立于商业资本的。譬如学校接受企业的捐赠,企业最多有权关心资金使用的方向、程序等问题,而不能决定教学内容,更何况还要决定教师们怎么上课。但他同时强调,加强家校合作这一点是对的,只是方式可以优化一些,没必要走极端。比如在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一定要尊重校长的行政责任,最多只是通过家长委员会加强监督,教学过程中则要充分尊重教师的课堂自主权。
中间方: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
读者“魏发家”说,家长管理学校,其实是教育现实的一种悲哀,这折射出学校教育责任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择校费的潜规则成为事实等诸多问题。读者“王益民”则认为:“这不是父母是否可以管理学校的问题,而是父母被高额择校费逼得去自己办学的问题。”(来源:厦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