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医院王小平成为厦门卫生系统首批学科带头人,是其中惟一的影像专家刘罡 摄
做CT室医生,不就是看片子吗?可就凭这个,第一医院放射科的王小平医师成了我市卫生系统首批学科带头人。而且是其中惟一的影像专家。她是怎么看片子的,看片子也能带来科研成果吗?
她为厦门医疗赢得信任
王小平说,目前,医学影像已占临床诊疗信息的70%以上。影像诊断结果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如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判断准确,可以帮助手术医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包括切口的位置、大小、从什么路径过去最简捷,从而以最小组织和器官损伤、最少的并发症,将病灶切除得最干净。
因为她经验较丰富,片子看得准,临床医生都习惯找她讨论片子、制订手术方案。
有一个病人胸部病变,其CT片被很多专家诊断为肺癌。王小平看了片子,说:不像恶性肿瘤,那个小结节轮廓看起来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有悠久历史了。病人当时深信自己是肺癌,当天就飞到上海,手术前诊断仍是肺癌。开胸后最终病理诊断确定是慢性炎症,属于良性病变。医生惊叹:有十多位专家看过CT片,只有王小平看对了。病人回来后逢人就说:厦门的医疗水平是值得信任的。
用CT展示心脏冠脉,她做得最漂亮
王小平医师说,16排CT的应用是C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从横断片观察人体结构进入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
在这种CT应用之前,用无创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病变是放射影像的盲区。因为心脏不停跳动,拍成静止图像后模糊不清。引进这种先进CT机,理论上能够显示出心血管的图形。但是,这种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机器,国内只有3台,没有经验可借鉴。
国外的数据仅能做参考,因为外国人的体质与国人不同。经过两个多月,王小平找到了理想参数,那就是:中国人只需要每秒3.5—4毫升的药量,造影剂只需60-65毫升,花300多元即可。
在这个参数下,CT影像下的心脏,清晰地展示出它本来的面目,冠脉的各级分支走向和分布状况尽收眼底。
之后,王小平不断总结经验,仅半年就把典型病例做成临床图像画册。
2004年4月,她被邀请到卫生部,给国内大牌放射专家介绍16排CT应用的体会。专家说:“用CT把心脏冠脉做得这么漂亮,真不简单。”
CT引导肺穿刺,她就能确诊有没有癌变
过去医疗允许手术探察肿瘤病情。也就是说,一个人怀疑肿瘤后,可以先做手术,打开胸腔或腹腔探察,确定良恶性质,再决定手术范围。
王小平用CT机引导,对肺、肝、肾等多脏器做穿刺活检。通过一根针,抽吸出肿瘤病灶内组织的样本,做病理诊断,再制订相应治疗计划。
她是我省最早开展这种检查项目的,由于肺部不停呼吸,是运动器官,不易定位,穿刺危险性较大,近几年来她就专攻肺穿刺,成功率90%以上。
她参与的数字虚拟肝研究课题,被卫生部立项
通过计算机从尸体肝获取精细解剖结构数据研究,厦大计算机系教授王博亮建立了体现肝脏实质和肝内管道系统的形态模型。王小平则通过螺旋CT影像数据,重建出精细三维立体活体肝解剖结构数据。这一数据和王教授模型数据融合,实现了肝脏手术仿真系统。医生用该系统,输入某病人的CT扫描数据后,便可虚拟出活体肝脏的真实状况,可进行手术演示、制订手术方案、预测治疗效果,还可用于手术训练和教学。
厦门是全国肝癌的高发区域,这个研究很有意义。这个科研课题获得2005年卫生部科研立项,得到了86万元的科研经费。记者 林小红通讯员高树灼
人物名片
王小平,第一医院放射科CT组组长,主任医师。厦门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安徽一家大医院当了10年的内科医生,主要从事肿瘤内科治疗。当时CT是一种昂贵和奢侈的设备,她的医院贷款买来了CT机,做肿瘤医生的她因为平时经常要看CT片作诊断,对CT片比较熟悉,当时的院领导就调她去影像科工作。1995年,厦门第一医院购买了第一台CT机,急需这方面人才,她作为人才被引进。
(来源:厦门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