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一看印有农历的日历,我就像个外国人。比如,我叫不出任何的节气称谓,搞不清传统节日的农历日期。必须告诉公历的几月几日星期几,我才能确定春节、端午、中秋之类的节日具体到哪天才该欢度。这虽然跟我本人的不求甚解密不可分,但也是全社会的现状,早就全球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让祖宗的很多东西淡了忘了。
但今年我记住一农历日子———”七月七”也就是“七夕”。这日子不简单,她突然肩负起了拯救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七月七”被故纸堆里找了出来,小小包装下就上了PK台。她的PK对手是已经誉满全球、玉树临风的著名洋节“情人节”———代号“2.14”。“七月七”虽然是PK台上的新人,但她出道时间要追忆出很远。没听过“七月七”之前,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名句。这诗还有上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唐代文坛大腕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尤其是“比翼鸟”、“连理枝”这样极酷的比喻,强烈渗透进国人的心扉。象征中国式的伟大爱情,无人出其右。
上面说的渠道,是了解“七夕”比较“学术”的方法。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七月七”应该是通过童话。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早的金童玉女,是最获民间认可的中式爱情的形象代言人。从小就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知道“爱情”这东西不容易,必须经过长久努力和漫漫求索才能有点发展,结果还说不定。爱情不是玩玩,而是要拼命到生死相许感天动地才有可能修成正果。长大后,可能是时代原因,“牛郎织女”成了两地分居、落实政策的“代言人”。父辈里的知识青年在有关返城问题上,常会用上“牛郎织女”的形象形容“两地分居”的家庭生活,“七夕”突然成了比较沉重的话题。
据报道,今年不但有很多人张罗着过“七夕”,而且有两个“七夕”可过,并封号为“中式情人节”。其实,这世界挺乱的,对头冤家不少,多几个“情人节”该是好事,让世界上多点浓情蜜意,多点神仙眷侣,就当“冲喜”。但我讨厌叫“中式情人节”,讨厌让“七月七”跟“2.14”一同上PK台。这两个日子,简直没有任何共性可言。如果非要让他们殊途同归,那就还不如继续“2.14”算了。“七夕”如果非要当成一个节日,那她的中国气息是十足的。这天是个多愁善感的日子,千古以来,传统文人们吟唱不绝七夕的诗篇,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婉的诗意气质。这些诗意的伤感情怀,像一束凄美的月光,从古至今绵绵不绝地照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这一天,中国人是用来缅怀对爱情的忠贞,鞭策对爱情的付出和鼓励对爱情的坚韧。“七夕”跟“2.14”永远是不同的,中国人用这一天不是来狂欢、浪漫、倾诉爱意的,而是要告诉人们爱情是漫漫长路,是修行,是一年中365天都要积累的劳作,否则你不会收获到真正的爱情。
我们可以在“2.14”这天去狂送鲜花、钻戒求婚,但在“七夕”再不要这样,要平静、要体会。爱是艰辛,爱是付出,爱是忍耐,爱情不会天天都在。如果天天都是情人节,那“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肯定没兴趣相约鹊桥,顶多发个短信,内容可能是,“早点订西餐,今天人多牛扒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