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山东枣庄市山亭区的丘陵山巅间颠簸。极目远眺,到处翠绿欲滴: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核桃板栗缠绕,山下果树镶嵌。
随行的山亭区委书记秦元祥介绍,全区80%以上的面积是山,有5000多座山头,耕地稀少而又贫瘠。 在如此不利的发展环境下,2005年山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靠的就是依托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在特色上下功夫。
“一村一品”特色鲜明
走近水泉镇赵岭村,依山势而上,但见户户绿树掩映。乍看以为是普通的绿化树,近看,院墙内外都是樱桃树。随意走进一个小院,户主赵长水老人正悠闲地坐在树下。“别小看我这17棵大樱桃,院墙内外4分地,今年收入1万多元。”赵长水说:“我这个院子,冬天用塑料膜一盖,就是一个冬暖式大棚。”
1324人的村子,三面环山,不靠路,不靠城,人均只有7分地,去年人均纯收入却达到6000多元。“村民致富靠的就是大樱桃。在赵岭村,家家有这样的庭院式大棚,仅有的好地都种上了樱桃。每年收获季节,外地客商来收购,村民在自家门口的水泥路上就能销售一空。”村党支部书记倪印元介绍。
在北庄镇洪门村,记者看到另一番景象。在村支部书记刘福学的庭院里,猪栏内养着4头肥猪,兔舍内跑着230只长毛兔;院内的圈舍上、平房顶上及院外的街道旁全是棚架葡萄;屋后是半亩桃园,每年仅庭院经济收入就达1.5万元。人畜粪便进沼气池“沤气”,沼气用来做饭点灯,沼渣、沼液给葡萄追肥,葡萄枝叶茂盛,还是无公害产品。
洪门村180户农民,有145户成为“生态农家”。村民们巧用“房顶、庭院、大街、小巷”空间,定植优质高效葡萄,形成“空中葡萄、架下养殖、地下沼气池”的复合型庭院经济。“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态农业在山亭成为现实。
山亭根据市场定位,“一村一品”培育当地特色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项目,形成了一大批生态农业专业村。目前,培植果树专业村97个,生猪养殖专业村24个,长毛兔养殖专业村7个,白山羊养殖专业村103个,地瓜枣加工专业村62个。水泉镇樱桃、徐庄板栗、山城花椒、店子红枣都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
行走在山亭大山小道,真可谓“能插进一只脚的地方都种上了果树”。“只要有土,石头缝里咱也能抠出钱来。”5000多座山头,如今成了座座“金山银山”。全区林果面积发展到46万亩,人均1亩。
8万农民入“社”闯市场
7月7日一大早,店子镇的奶牛养殖大户、合众奶业合作社社员姚继志,把刚挤出的鲜奶送到了收奶站,几个小时后,这些鲜奶就被运到了徐州维维乳业集团。自从有了合作社,姚继志一天比一天开心:“销售不发愁啦!”
大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士玉还有另外一个职务——大峪土鸡协会会长。全村100多农户放养土鸡,他牵头成立了土鸡协会。只要缴纳一定押金,成为会员,从鸡苗供给到管理、饲料、收购、销售,协会一条龙服务。农民省了心,养鸡有了热情,全村一茬鸡就有16万多只,户均1000多只。
目前,山亭区已经有8万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依托合作社,地处深山老林的农民也能安然闯市场了。
作为纯山区,山亭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了生产技术提高不快、市场信息不灵、生产和销售规模过小、难以抗御市场风险等难题。区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社,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发展合作社列入年度经济发展规划,由区供销社指导规范全区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使单个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互帮互助,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了收入。冯卯丰园池田藕合作社,在组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产基地已经发展到3000多亩,实现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已注册的“仙玉莲”牌池田藕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成为全省有名的池田藕生产专业村。
合作社还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壮大。2004年4月,徐庄镇21家板栗经营大户,联合组建起了板栗产销合作社,通过内部联保,一次就可贷款300多万元,他们投资建起了一座1200吨的低温、保鲜两用冷库,加工了200多吨板栗粉,带动了板栗价格的提高。与2003年相比,去年的板栗价格提高了1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种植板栗的积极性高了,全镇板栗种植面积由两年前的不足4万亩增加到6万亩。
加入合作社成为山区农民的新追求,目前,山亭区已经发展合作社55家,入社社员2.2万多户,近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