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为何会从英美忌惮的宿敌变身为成功“招安”的典范?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戈登·科雷拉7月31日出版新书《购买核弹》,首次披露了这段讳莫如深的事实真相。
英国情报处接意外来电,
“信使”透口信
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战争正如箭在弦上。 位于伦敦沃克斯霍尔区的英国秘密情报处总部接到一个电话,一名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的“信使”在电话中称,卡扎菲愿意将该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放到谈判桌上;此外,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要求会面。
英国秘密情报处(简称军情六处)立即派出两名官员,在伦敦一家酒店内与卡扎菲之子会面。卡扎菲之子赛义夫确认了“信使”透露的消息。两名官员汇报上级后转告赛义夫,这还需要由他的父亲亲口证实。3天后,一架飞机载着两名军情六处官员飞往利比亚。
有一个人物就不得不提,即有巴基斯坦“核弹之父”之称的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在争取与美英进行谈判的同时,利比亚仍然准备全盘购进对方的核武器制造技术,代价也预计高达1.4亿美元。此时,英美情报机构已经盯上了卡迪尔·汗的核武销售网络。
2003年,美英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向伊拉克动武。利比亚开始思忖。用利比亚驻英国大使的话说,“我们当时意识到,获得这些武器可能比没有武器面临更大危险。”
帐中初会卡扎菲,利比亚
准备弃核但不“交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两名英国军情六处官员走进卡扎菲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帐篷。卡扎菲向来访者简单干脆地讲:没错,利比亚准备弃核,并指定利比亚情报负责人穆萨·库沙代表其进行具体谈判。
一见到库沙,英国情报官员就表态说,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亚“交底”。实际上英国对利比亚核计划的了解比利比亚估计得还要多,但英美政府并不急于公开,以便检验利比亚的“真诚度”。
2003年4月,一名曾见过卡扎菲的英国高级情报官员赶到华盛顿面见布什。布什赞成继续与利比亚接触———但由英国牵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谈判没有实质进展。利比亚仍拒绝英美彻查其核设施,担心事情败露可能招致国际社会谴责,到时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谈判从此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一块撬动僵局
的“石头”落到英美手中
英美情报人员在调查卡迪尔·汗时获悉,利比亚核计划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发往利比亚。在德国情报人员协助下,调查人员在汉堡找到了船主,并通过他们向货船发去指令———改变路线,而且“什么都别问”。
2003年10月4日凌晨,这艘货船驶入意大利南部塔兰托湾。在两个小时搜查时间内,调查人员们需要从船上200个集装箱中找到装有证据的5个集装箱,并检查其中内容。此次秘密任务圆满完成。被没收相关货物后,货船获准继续向既定目的地进发。数小时后,军情六处官员联系库沙质问此事,利比亚人果然大为震惊。两星期后,英美情报官员获准进入利比亚核武计划的心脏地带。
两次核查,老萨被俘,
足球赛后宣布弃核
2003年10月19日核查专家飞往利比亚。但是利比亚官员仍然拒绝承认利比亚存在核弹研制计划。经过10天,核查小组无功而返。当年11月库沙受邀密访英国。英美谈判代表出示了利比亚发展核武器的证据。利比亚人同意再进行一次核查。
核查小组于12月1日重返利比亚。在最后一天得到了利比亚从卡迪尔·汗处购得核武器研制方案的最有力证据和大量资料。
此后英美谈判代表紧急磋商与利比亚的最终定案。期间,萨达姆于12月13日被俘。
最终定案是利比亚于19日晚9时通过电视正式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的消息。既定时间到了,可利比亚电视台仍在播放一场足球比赛。晚9时30分比赛结束后,英国官员才安下心来。利比亚外长在电视中宣布弃核消息,卡扎菲随后发表声明证实。
数天后,一名信使从利比亚给布莱尔和谈判人员捎来椰枣和卡扎菲表示满意的口信。
2004年2月,卡迪尔·汗承认向伊朗和利比亚等国非法转让核机密。这桩核扩散丑闻随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