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石家庄经历“最长的一天”
“地震”突发,城市没有垮掉
震声隆隆、烟雾弥漫……这场“大地震”在2006年8月5日下午5时发生。由于事发突然,在短短数秒钟内,石家庄全市5个区大量建筑物坍塌、毁损,大批人员伤亡,城市系统瘫痪,水、电中断,火光冲天。
在石家庄某小区,如同所有突发灾难降临后那样,人们在震惊之余,尖叫哭泣着从自家奔出。混乱并未持续太久,随着一阵尖锐的哨声,一些志愿者手持小红旗迅速上岗,协助楼长对群众进行有序疏散,一些伤员、残疾人和老幼居民被志愿者们迅速营救到安全地点。
小区5号楼的楼长宋强在完成疏散任务后发现,手机已经没有信号,电话线路完全中断,小区成为“孤岛”,无法和外界取得任何联系。不过,他知道该怎么做———从2003年年初开始,他在石家庄市成立的全国第一支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接受了长期专业培训。作为志愿者的他们,如明灯般照亮了黑暗和伤痛中的震后社区。
数十分钟内,救援突击分队已经组成,他们使用工兵锹、撬棍等工具,开始对群众反映可能存在幸存者的废墟进行挖掘。一些埋压在浅层废墟中的伤者被迅速救出,并接受社区医疗队伍的救助。此时,一支志愿者小分队已经找到水源,开始对起火点进行扑灭;另一些队伍则开始搭建避难帐篷、制作担架、四处搜集救灾物资。
“地震”已经结束,社区、城市没有垮掉,石家庄人在第一时间开始了自我拯救。
13小时后,“国际纵队”抵达
幸运的是,位于正定的石家庄机场没有遭到严重破坏,飞机仍可正常起降。在中国地震局的救援队伍先期抵达后,昨日上午6时左右,“震后”第13个小时,晨报记者目击了首批联合国官员在机场迅速通关。
首架国际救灾航班抵达机场后,一群身穿浅蓝色联合国工作马甲的外籍人员出现在国际到达口。从进入航站楼到出关,他们总共只花了2分钟。
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办事处副主任马振祥告诉晨报记者:“我们的候机大楼3个出口已经全部打开,通关时间缩短到了原来的1/3。由于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协调机制,联合国官员和国际救灾队伍将优先通关。当然,我们仍然必须按照中国海关的规定,对他们的证件、携带物资情况进行审核。他们如果携带了搜救犬,则必须出示免疫接种证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救援人员陆续抵达,他们肤色各异、服装各具特色。在国际到达出口外,是志愿者的接待点。该接待点负责人克立斯·威克斯向晨报记者介绍:“我手上是一份救援队注册表,上面登记了各国救援队的详细人员和物资信息,比如来了多少医生、多少工程专家,携带了多少燃油、发电机和搜救犬。这些信息会迅速报告给即将成立的OSCC(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由他们进行高效率的统一调配。”
实际震后的情况可能比演练时更为复杂,但克立斯说:“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应付这些情况,尤其是中国政府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
西郊小楼,联合国设立救灾“大脑”
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国际指挥中心的设立必须选择安全可靠的建筑物。幸运的是,这次指挥中心并未像以往一样设立在泥地里的帐篷内,而是在石家庄市西郊幸运地找到了一栋石家庄动物园的旧式混凝土办公楼。尽管地面有些裂缝,窗户玻璃也被震碎,但这栋建筑物坚挺得像一座碉堡。昨日上午10时30分,联合国现场协调行动中心在此正式设立。
在地震灾区,联合国现场协调行动中心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它的简称是OSOCC(On-SiteOperationsCoordinationCentre)。所有17支国际救援队在它的指导和统一安排下参与地震的救援工作。
在现场指挥协调的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专员、澳大利亚人特沃尔·海因斯的指点下,晨报记者看到,在OSOCC的指挥下,小楼的一些房间被陆续开辟出来作为演练控制组办公室、直升机侦察模拟室、记者接待室等。在三楼走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不断有关于灾区房屋毁损情况的图片信息传来。比如,在模拟的河北师范大学“倒塌”的宿舍楼里,有“100多名学生被困”,指挥中心通过图片下方的便签,向搜救人员提供了出事地点方位、伤亡情况、被困人员情况、已开展救助情况等信息。
昨日下午5时,高效运转的OSOCC功能已经全部实现。在经历了“最长的一天”后,在中国地震局和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的高效率工作下,一度缺乏总指挥的灾区有了“大脑”。
专访:联合国官员揭秘高效救援“秘诀”
一切尽在“电子指挥官”掌握
在印尼日惹,在伊朗巴姆,在巴基斯坦巴拉考特,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的OSOCC(现场协调行动中心)始终令人印象深刻。在大多数时候,混乱的地震现场救援行动经这个中心的“点拨”之后,立马变得有条不紊。医疗、搜救、工程人员各司其职,准确判断灾情,迅速赶到事发地点,都离不开OS鄄
OCC的帮助。然而,让所有人惊诧的是,OSOCC通常只有两顶帐篷、几个工作人员,其效率之高可谓匪夷所思。
昨日下午,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彼得·托马斯在指挥中心接受晨报记者专访,透露了联合国6年多来在全球灾区高效率救援的“秘诀”。
彼得在电脑上向晨报记者演示了这个“顶级机密”———网络虚拟协调中心VirtualOSOCC。这个系统是1999年投入实战的,它是一个虚拟的互联网信息大厅,当各种救援力量抵达灾区后,通过向中心注册,可以获得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从此就可以将获得的各种文字、图片信息全部传到中心,也可以获取所有联合国、他国救援组织提供的信息。
“这个系统效率很高,在灾情发生后数小时就会向全世界的负责人发出警报,并很快搜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当各国救援队在路上时,他们的信息联合国已经尽在掌握之中。”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 郭翔鹤 石家庄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