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股发行速度的加快,沪深股市近半个月来出现了向下深幅调整,有关扩容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焦点。
据统计,自6月19日第一只新股中工国际上市以来,已经有12只新股正式登陆A股市场,募集资金总额约415亿元。 与此同时,上证综指自中国银行上市当日1757点见顶后,一路下挫报收于上周五的1570点。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A股市场流通市值减少了928亿元。
闻扩必跌向来是中国股市的心病。新股发行的重启曾被认为是股改的一大成果,市场也因向往“分享优质国有资产创造的巨额利润”,一度对大盘蓝筹股千呼万唤。然而,当“大鳄”真的来了,市场却显现出叶公好龙的真面目。
蓝筹股公司的加快登陆对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坏事。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大盘蓝筹股有助于引导价值投资的理念。尤其在引进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之后,大盘蓝筹股更是平抑投机的“定海神针”。
问题在于,我们的股市究竟能承载多少扩容之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中国股市不缺钱,缺的是信心。”的确,资金不是大问题。在重启新股发行的同时,各路资金开闸入市的速度正在加快:保险基金、融资融券……管理层做大做强证券市场的决心和努力有目共睹。
信心缺乏,源于扩容的步伐走在了制度建设的前面。人们寄希望于股改带来更加透明、公开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漂亮的公司业绩。当上市公司想的只是股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而不能回馈更多利润时,市场信心不足也就理所当然。
此外,新股发行中的非市场化因素也让中小投资者尝到了边缘化的无奈。机构投资者挟政策与资金之利,享尽一级市场高溢价之实,却透支了二级市场的盈利空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排队炒新,一边又闻新必跌的怪现象。
扩容是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要求投资者以成熟心态接受扩容之重时,管理层更应对资本市场的现状保持清醒判断。在一个不扎实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虽能取一时的热闹繁荣,却难免有垮塌之忧。
中国股市尚未成熟到可以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时候。管理层把握市场轻重缓急的能力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