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向林小时候
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历史画主要的着眼点是还原历史,多为特定的展览、陈列所作;而历史题材的绘画所包含的范围要宽泛得多,除了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历史画,更多的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这类绘画更强调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的关注。
为特定的展览、陈列所作的历史画,一般受命于甲方,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再现和复原某个历史场景。这类历史画创作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和史实,起到类似于历史照片的图解作用。当然,由于史观和史讳的原因,这类作品通常会对历史进行修饰和加工,使之在视觉上更庄严、更伟大、更理想、更气势磅礴、更符合甲方的需要。纪念馆、主题性展览馆及博物馆内的全景画、半景画和单幅画多属于这一类。我国的历史画创作有过辉煌的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开国大典》、《蒋家王朝的覆灭》等。这个时期的历史画,更看重历史事件的结果,而对导致结果的原因较少涉及、探究和剖析。
另一类历史题材绘画,是本文要谈论的重点。这类历史画创作的目的不同于前者,作者的兴趣通常不是为了再现和复原某个历史场景,而是借古喻今、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这类历史画更多地加入了作者的思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有着更强的指向性。这类作品中一部分也是实录性或复现性的,画家作为目击者将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者根据记载和回忆等材料,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再现复原,但由于作画时的出发点与前一类历史画不尽相同,作者虽然在画历史但不仅仅只是为了复原历史,因而显得更深刻,如《马拉之死》和《梅杜萨之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其它任何题材,对于艺术家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契机,同样的题材可以被不同的艺术家赋予不同的主题,表达不同的思想。画什么与要“说”什么相比,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是华丽词藻,但看过之后不知所云,且作者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这样的文章会有什么价值呢?
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史家应具备的三种素质:史观、史识、史才。史观是指作者的立场,由于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史观的不同,导致各个时代对过去相同的史料做出不同的解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从来就没有完全真实的展现过,任何历史都是当代人对历史的看法。如对“五.四运动”的看法,过去只看到革命的一面,几十年后才发现有其负面影响;过去的英雄史观导致的“三突出”、“高大全”,而今天的平民史观又把领袖人物描写成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物。史识是指作者的见解,不同的作者面对相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角度和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史才是指作者的技巧,不同作者的才华和技术有高下之分,对表现同样的题材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下面以我在几个时期不同的作品为例,谈谈自己在历史题材和与历史题材有关的创作中的探索、想法和演变。
1991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的毕业创作中,选择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通过客观地描绘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囚死开封那“文革”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页,力求在历史与艺术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理性地述说中国现代史上那幕非理性的、敏感的悲剧。这是一段历史,我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用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选取这一片断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评价某个人的功过得失。罗世平先生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周向林看历史,留意过去性的实存价值,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管是悲的、喜的、丑的、美的都袒露着,让人去看“过去的过去性”(艾略特语),从中引出思考和启悟,这样的历史即是明镜一面,鉴古开今。“过去的过去性”原则不仅引导了我对“文革”的再认识,而且对创作《1969年11月12日·开封》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93年,我创作的两幅油画《红色机器》之一、之二,无论在观念上或是语言上,都超出了一般历史画的领域。我将这种画称为陈列性的历史画,所谓陈列就像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展品那样,将历史实物展示给大家看,由实物联系历史,我试图用陈列的实物感贯通符号的上下文关系,将原先被掩盖的历史情境转换成心照不宣的明示。这样的历史画是介于历史事件与静物之间的,浓缩在物上的历史烙印提供了时代符号转换的契机,实存的意义与超现实的感受拢在同一个空间里,使其价值和意义在陈列中显示出来。我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观照历史,是想使历史画更为客观些,价值判断的痕迹尽可能淡化些。当然,选择题材的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判断。我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文革,下放过农村,深知东方红拖拉机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曾经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包含了太多的中国情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毛泽东时代的标志。
目前我正在创作的组画《红色旅游》,已远远超出了历史题材绘画的规范,属于另类的“历史画”。身着塑料红军军装的“芭比”娃娃,手持导游话筒,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个革命历史景点。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奇特交汇和强烈反差,使人们产生无尽的联想,从而引发观众的深思。在这里,历史只是一个背景,我更关注的是现实世界。
历史题材绘画与其它题材的绘画一样,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精神。再现历史的历史画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随着时间的距离,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更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对历史的认识会有不同于过去的领悟,看待历史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具有启迪的作品,关注那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精神桥梁的作品,关注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作品,这样才可能打破过去历史画创作方法、切入角度和表现样式单一的格局,取得历史题材绘画的新突破,才可能产生历史题材绘画的“力作”。(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