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8月7日电(记者褚晓亮)在吉林市船营区临江小区做个体生意的曹会云这个暑期非常轻松。自从把儿子送到设在社区内的“成长驿站”后,孩子学习有人辅导,玩乐也有场地,更主要的是,通过参加一系列体验和实践活动,孩子也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 曹会云高兴地告诉记者:“‘成长驿站’帮我解决了暑期孩子教育的大难题。”
曹会云说的“成长驿站”是吉林市船营区文明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探索建立的一种社会教育的新模式。2005年初,吉林市对社会办学机构开办的文化补习班进行了集中治理,一些社会办学机构出现了资源闲置的现象。船营区文明办将其作为解决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缺位的一个契机,整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与社区进行对接,促进其进行合理转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化基地。
按照这种思路,吉林市船营区在全区的街道内相继成立了一系列青少年“成长驿站”,并注意突出特色化,如有的“成长驿站”重点针对城市留守儿童,有的侧重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教育、体验教育、情感教育等,使孩子在校外也能受到德育教育,促进孩子在校外健康成长。
在北极街道光明社区青少年“成长驿站”,记者看到,在宽敞整洁的驿站内,设有网络绿色通道、思维训练、体能训练、心理障碍调节、图书阅览室和家长课堂等项目活动室,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快乐地学习和游玩。这个“成长驿站”的校长程跃勇告诉记者,这里有300多个孩子,主要是放学后和假期内在此活动。每个孩子每天只收1元钱。孩子在这里主要是参加各种娱乐项目和体验式活动,前两天驿站刚组织大家参加了一次到敬老院献爱心的活动。
吉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晗表示,“成长驿站”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社区有了落脚点,实现了三者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吉林市下一步还将在全市进行宣传推广,并探索使这项举措逐步制度化,真正使“成长驿站”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