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不再是“大农村”
郭威
“天津的路难走”,这往往是天津留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天津因此有了“大农村”的“雅号”,这也让天津坐失了很多良机。
十几年来,有了切肤之痛的天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足了文章。
“十五”期间,天津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5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倍。其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73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9倍,投资比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3.8%。
正是这上千亿的资金投入,为滨海新区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天津全面启动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止2005年底,天津城市道路长度达到4384.3公里,道路面积6130.6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期增加776.3公里和1962.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5平方米。
道路缩短了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距离,“十五”期间,为滨海新区发展服务的北通道、南通道基本建成,一个通达三北和华东,服务环渤海和滨海新区的现代大交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如今,天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603公里,比“九五”末的305公里翻了近一番。
在国家赋予的滨海新区的定位中,还有一条是“宜居的生态城区”。
这并非空穴来风。要发展更要宜居,天津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没有偏离这个基本点。
天津市区有十多条二级河道,过去临河的住户夏天很少开窗户,河水又黑又臭,环境脏乱不堪。2000年,天津开始对二级河道进行改造,先后改造了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月牙河等12条二级河道,整修了沿河道路和桥梁,铺设了雨、污水管道,新增了沿河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7%,人均绿地8.8平方米。
“十五”期间天津市建设了滨海新区、市区北半环天然气干线、静海天然气输配工程,更新改造燃气管网。2005年,天然气年供气量达到6.8亿立方米,全市居民用气普及率达到98.6%;续建并完成杨柳青、东丽湖、静海等自来水管线工程,更新自来水管网,改造芥园水厂,建设新开河水厂污泥处理项目,2005年底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39万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126升/日。城市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大,已经覆盖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静海、津南、西青、东丽湖等地区。
城市居民住宅的供热面积则由2000年的455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2441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3.2%,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5.5个百分点。财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