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2006年7月10日,《我的长征》队员行进46公里,就完成了第12周短暂的行军任务,到达长征历史名城遵义。
交警:辛苦了。
解说:70年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1935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撤离遵义进入四川,此后几个月,四渡赤水
抢渡金沙,飞夺泸定
强渡大渡河,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6月,在四川北部会师四方面军之后,开始一同向北进发翻越雪山,由于《我的长征》,从瑞金出发是5月,走到雪山脚下时,将会遭遇冬季的大雪封山,从队员人身安全考虑,活动组委会决定,遵义之后《我的长征》,提前执行艰苦的,爬雪山过草地任务,然后再回到遵义,接续被暂时跳过的行程,2006年7月16日,《我的长征》队员,从遵义搭乘火车
汽车,21小时的旅程之后,抵达上雪山前的第一个营地,四川省的宝兴县县城,必要的补充装备,也在队员们到达之后开始发放,四天之后也就是7月21日,队员们将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这是夏季的7月,和当年红军开始翻越雪山的6月,基本合上了拍。
队员:睡袋没拿吧?
邵夏珍:衣服SS,裤子MM。
队员:拿两个,羽绒服,羽绒服多大?
邵夏珍:羽绒服也是SS。
樊朝曦:他说让我要两件红的,但我在想牛是不是撞红的。
解说:宝兴县城位于四川北部,从宝兴往北80公里,就是70年前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连夹金山在内,《我的长征》,要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翻越五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其中一天还要在山上露天宿营,因此在上山之前,队员们必须学会扎帐篷。
张巍峰:先把这个外帐和内帐。
邵夏珍:要套一起吧。
张巍峰:不是这个,注意看上面有一个扣,先把外帐和内帐合到一起去。
队员:这一点折回来,也不占地方。
队员:好。
孙君安:走哇,张老师进去凉快凉快,哎呀,闷热闷热的,这里头特别闷,现在要是到雪山上这么热就好了。
全长河:翻山过程出现反应的话,必须下撤。
解说:在这支队伍里,绝大多数队员来自低海拔的内地,他们要了解的,不仅是如何应对高原反应,甚至还包括如何应对著名的藏獒。
全长河:一般反应会有几个表现,就是嘴唇发紫 必须下撤,就是大家相互看一下,尤其我们队员,要严格禁止单独行动,山很大
没有通讯,尤其后三座雪山,进入深山没有退路,因为我们每座雪山,走的都是超过20公里以上的,小路 山路,再就是准备氧气
氧气瓶,三就是不要招惹牦牛,不要穿红衣服,因为我们冲锋衣是红的,到时候遇到牦牛群的时候,就是反穿一下,受到藏獒袭击不要逃跑,最好就地趴下。
队员:那不上来吃个够呀。
全长河:一般就是说它这种藏獒,你隔老远的话,一跑,它看到,隔着两座山都可以跑过来追你,所以你不跑它也不会,一般它们都有领地的,就相当于一个,一般草地上都扎那种帐篷,它那边上有好多牦牛,反正我们尽量离远一点。
刘洋:当地的藏獒挺吓人的,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小河(全长河)被狗追过,他骑着摩托车的时候,狗就在后面追,然后是,我们司机还见过这样的,就是一个藏民,前面开摩托车,后面是坐摩托车,两个藏獒,就把后面人直接给拖下来了,当地的狗挺凶的,因为确实它们那个,职业也是不一样的,跟咱们城市的狗职业是不同的,它是个战士,它是用来打仗用的。
队员:好,都有,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队员: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队员:稍息。
张巍峰:我把路况,翻越第一座雪山之前的路况,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是23公里的省道,今天起始海拔是一千零多少(米),然后最终,今天晚上的海拔是一千三(百米)。
解说:2006年7月18日
星期二,队员们从宝兴县城开始,迈出了向雪山行进的第一步,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案,上雪山之前有三天的适应行走,这样第一天就只有23公里行程,下午
参与《我的长征》公益活动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出现在队伍里,队伍后面,还有两位不期而遇的客人,他们是《我的长征》队员,邵夏珍的丈夫和女儿。
刘守英:但你们走得太慢了,今天。
邵夏珍:今天速度慢。
刘守英:这才走多少啊?
邵夏珍:4.9(公里),你们追上来,快点走,宝贝。
解说:此刻,邵夏珍不敢在亲人身边久留,因为队员们,和《我的长征》活动组委会,有协议规定,长征期间不允许家属来探亲,违纪队员是要开除出队的。
记者:您知道您来的后果是什么吗?
刘守英:我们是来做公益的嘛,做公益活动的嘛。
记者:就这样回去了。
邵夏珍:没有,他是来做公益活动的,然后下午就要坐咱们车子,去小金那边捐助一个藏民小学。
记者:邵老师,我问您一下,您见了您的孩子跟您的爱人,您高兴吗?
邵夏珍:当然高兴了,然后按照制度要求,是不能见面的,所以我就避开跟他们见面,但是正好这么一会儿,敬大姐做主,让他们跟着走,那我就不承担责任了,刘守英你到时候,回去时间可能怕不够,你就立刻回去就算了吧。
刘守英:我又不认识你别跟我说话。
邵夏珍:别假模假样。
解说:中途休息的时候,邵夏珍的丈夫,用保持距离的方式,遵守着长征队的纪律,女儿却忍不住挨近了母亲。
刘守英:好,我们走了。
叶峰:欢迎下次再来。
记者:现在有多高呀?
张巍峰:现在海拔1670(米),从今天之后,上到两千就下不来了,以后就一直在,两千到四千多之间。
解说:2006年7月19日,计划中离翻越夹金山还有两天,顺着山谷延伸的道路,从一个正在施工的,水电站工地穿过,就在这个70年前,红军留下过足迹的地方,不久将会耸立起一座大型水电站,这里属于夹金山南侧,以藏族为主的跷碛乡。
苏朝全:这个电站是装机24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是九亿度,计划2008年蓄水发电,2340人要进行搬迁,要搬迁,那么我们这个搬迁呢,这给我们带来什么机遇呢,就是老百姓,就是把旧房,进行补偿后把旧房拆除了,建新房,这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大好机遇,因此跷碛的未来将形成,山
水 民俗 红色,我们的生态农业集为一体的,一种经济结构,是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我们跷碛乡旅游产业,奠定了我们一个坚实的基础。
解说:夹金山藏民聚居区,近些年发展起高原民俗旅游,队员们这天的宿营地,就是藏族人家开的家庭旅店,这在当地叫做藏家乐。
队员:我被灌了三杯,上楼左边拐。
队员:哇,热的。
队员:好香呀。
解说:按照这儿的迎客习俗,凡是进入藏民家,都必须要喝下一杯青稞酒。
姜涛:我先上一会儿,不行啊,我再补一杯还不行吗?
林健:他能喝三杯。
队员:先搁旁边搁着吧。
姜涛:他能喝五杯。
队员:好,谢谢。
董峰:谢谢,谢谢怎么说。
解说:这是一个三口之家,两年前 一家人是在山里放牧牦牛,自从这里发展旅游业以后,一家人相约亲戚们在这里开起了藏家乐,两年来
两千多客人喝过他们的青稞酒,他们的收入在乡亲们中间,已经算得上是中上等了。
记者:你们这儿是客栈还是住家。
阿丹措:这一般我们这开的是藏家乐。
记者:就是开门接待客人的 是吗?
阿丹措:嗯。
记者:这也是你们家,是吗?
阿丹措:嗯。
记者:您在哪儿住呀。
阿丹措:就这儿住。
记者:也在这儿住。
阿丹措:嗯。
记者:怎么个好法。
阿丹措:一般是娃娃去跟他们读书,有些娃娃读书不出钱,他们又返回来做些事,所以说我们生活的条件,慢慢就(提高了)。
队员:再见,再见啊,扎西德勒。
藏民:(藏语)你们要加油啊,路上要小心,加油啊。
队员:向前看,报数。
队员:一 二 三 四 五。
解说:2006年7月21日清晨六点,自宝兴县城出发后的第四天,《我的长征》队员,以夹金山下的接待站为起点,整装出发。
队员:稍息。
张巍峰:我们今天要翻越,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第一座山夹金山,我们现在所在的海拔是2400(米),垭口的海拔是4100(米),爬升是1700(米),然后我们晚上到达的地点是达维,海拔大概在2700(米),下降大概一千四五(百米),然后过了今天,我们的长征总的里程数,也全面地超过了两千(公里),大家有没有信心。
队员:有。
张巍峰:走,出发。
解说:《我的长征》翻越夹金山,行程一共27公里,以海拔4115米的夹金山垭口为界,上山11公里 下山16公里,预计需要十三
四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上夹金山,队员们最先要接受的考验,不是喜欢追逐红衣服的牦牛,不是凶猛的藏獒,而是必须走过一段5.5公里长,四处遍布蚂蟥的山路,这段山路的名字本身,就叫蚂蟥沟。
队员:蚂蟥。
队员:你让他把志愿者放过去,让他在最后。
队员:志愿者已经在我后面了,他在志愿者后面。
韦燊:没事,一般情况下没事。
记者:拿手拿着 我看看,拿手拿着。
韦燊:看到了吗?
队员:一定要休息好。
队员:早上没睡着。
队员:是呀。
樊朝曦:刚才你还说我心理作用 张老师,我拉开雪套,都钻雪套里去了。
记者:几个。
樊朝曦:一个,当时我就觉得那块痒,因为我被它咬过,我知道它碰到肉的感觉是什么样。
记者:晃悠(张巍峰)还有多高,现在海拔多少。
张巍峰:海拔,等我瞅瞅。
记者:有三千多,四千多。
张巍峰:没有,现在是2869(米),海拔高度2869(米)。
记者:往上还要再爬多高。
张巍峰:没有,出沟那边3400(米),然后最终海拔是4100(米)。
记者:现在咱们走多少公里了。
张巍峰:现在,走多少公里了 我瞅瞅,3.3公里,走了几个小时。
队员:陆昶全被蚂蟥咬了,现在正在后头摘蚂蟥呢,后面的同志们看着点。
张巍峰:走了快两个小时了。
队员:谁有烟头帮我烫一下。
队员:你自己来。
队员:就是有点温度它就出来了,好。
队员:对、好,出来了 完全出来了。
解说:上午9点
队员们用近4个小时,走出了5.5公里的蚂蟥沟,开始接近3400米高度,现在他们将要,真正面对海拔的考验。
队员:胜利在向你招手。
队员:跑步。
樊朝曦:完了,叶大腕也已经呼哧带喘的。
叶峰:我跑上来的。
队员:快 都坐到那个沿上。
查卫星:最后走不快了,实在走不快了。
队员:没有,别拍了我这腿很干净,什么也没有。
樊朝曦:哪儿呢。
队员:还在上面。
樊朝曦:这儿呢,又吸我,这还有一只。
叶峰:没事 不要急。
樊朝曦:姜涛,快,这只脱掉,我不会脱这东西。
队员:没事,还好,你今天没有出血,没事。
樊朝曦:今天没出血那天就见血了,咋走的 就叮我一个人,那么多人过都不叮。
队员:蚂蟥抓住没。
查卫星:在这儿,他拿出来了,疼不疼?宗富。
陈宗富:不疼、稍微有一点点。
查卫星:肯定早就在你这里面咬了,到现在你才发现。
工作人员:后面的都不用雪套了,雪套可以摘掉。
解说:夹金山的3400米,70年前终年积雪不化,那时肆虐的风雪,曾经夺走了许多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如今
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夏季不再是白色。
张巍峰:我现在的海拔是3500米,我们已经上升了将近1100米,走过了6.5公里,后面还有4.5公里就到山顶了,大概还有600米的爬升。
解说:现在的夹金山上,早已开通了直达山顶的盘山公路,但是队员们上山的路线,依然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小路,当面对这一片绿色时,不知道队员们眼前,会不会浮现起当年红军的身影,但不管怎样想像,《我的长征》队员和先辈们一样,面对的都是同一座大山,1935年6月中旬,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面对的,是传说连鸟都飞不过去的神山。
肖鹏:摔死了不少人,因为它是悬崖峭壁,它是冰块,你必须这样过,底下是几十丈的深沟啊,有很多马呀人呀,摔了不少下去。
罗永祥:天气晴了,那个雪呀照得那个地呀,刺得眼睛都看不见,一会儿乌云滚滚,大雨啊 冰雹啊那就来了,身上又冷又饿,那就真想哭又不敢哭。
队员:师傅,妖怪来了。
解说:随着一步一步攀爬,此时的海拔已经到了3600米,高原反应也明显起来。
队员:查阿姨,给您块糖。
查卫星:不吃,你们吃吧。
董峰:查姐心里特清楚,别吵她就好了。
夏精才:我们爬雪山的时候,有的人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坐下,咱们坐下休息一下,一休息你就不要想起来,这胸部就跟块大石头压着的一样,上气不接下气。
黄继甫:路两边都有牺牲的同志,越往上 牺牲的同志多了,有的是雪埋了一半,有的几乎是全埋了。
罗永祥:流血流汗不流泪,不掉队,就是这样的,这是号召大家宣传,有宣传队在那儿宣传,我们可以流血
流汗,但是不要掉队,就是不要哭,也不要掉队,一掉队就完了,一哭那就没有志气了。
解说:直通垭口的红军小路,因为一次一次和盘山公路交错,也增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坎,到了海拔四千米左右,这样的攀爬就更困难。
队员:等一下,下面小心。
记者:晃悠(张巍峰)。
张巍峰:哎。
记者:看看。
张巍峰:看啥呀。
记者:高度。
张巍峰:高度啊,3833(米),然后走了将近8公里了。
记者:还有多少。
张巍峰:还有300米的爬升,路比较缓了,好走了,没问题了,最难的已经过去了。
队员:最难的那块过去了没有,张巍峰。
张巍峰:过去了,最难的已经过去了,50米 胜利了。
队员:加油。
解说:2006年7月21日下午1点,经过7个小时的攀行,《我的长征》全部24名队员,登上了4115米的夹金山垭口。
李长晏:我们上来了,终于上来了。
董峰:没觉得怎么着,而且我决定再回遵义以后,我就买大包,我就开始负重了。
记者:可是你一直带病。
董峰:带病,感冒是很正常的一个事。
记者:又发烧。
查卫星:他不单纯是带病,我的水都是他给背的,这一次上山,我就说
以前咱就不说了,从这次上山,一直是董峰在帮助我,因为他在我的后面,就是所有的水包括什么的,我有时候,一缺氧脚就有一点打晃,他老在后头这么扶着我一把,但是我就是由于缺氧,我大脑就好像几乎是一片空白,就没有这个力量再去帮助别人,但是别人帮助我吧,也还是觉得,后面有个人在帮助我一下,心里非常的暖和,感到团队的精神真是很好。
邵夏珍:后面还有四座,我就觉得容易多了。
解说:下午两点队员们开始下山,大家的心情都很好,不过当年红军下山的时候,也许更高兴,据说那时都不用走路,晚上7点半,这里的天还没黑,队员们到达夹金山北侧,小金县的达维镇,1935年6月12日,刚刚翻过夹金山的,红一方面军先遣队,就是在达维的这座小木桥上,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当时担任红一方面军,先遣队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200多天
一万多里的征战,我们遭遇到的,是敌人的层层堵击,和想像不到的困难,此刻突然和红军另一主力,最亲密的同志会合了,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欢欣若狂。
队员:二鞠躬,三鞠躬。
当地村民:你们拿一点嘛,还要李子吗?
队员:哦,谢谢。
村民孩子:我知道红一方面军,就是从那边小山沟里出来的。
队员:哦。
陈宗富:再说一遍,为什么叫达维会师桥。
村民孩子:他们说过。
陈宗富:说过什么。
村民孩子:当时那棵树就是毛泽东栽的。
队员:哪棵树他栽的,哪棵树?
村民孩子:那棵树,粗的那棵。
队员:是毛泽东栽的吗,你说当年。
解说:这里的孩子,虽然说不明白那段历史,可他们却以这样的方式,从小就记住了长征,达维所属的小金县旧称懋功,70年前一片穷乡僻壤,到了连红一方面军一万多人,都无法同时驻扎的程度,今天的小金,就是十年前到过这里的人,都不敢相认,这一周最后的两天,《我的长征》队员,利用休整的时间,在小金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一是小金县城漂亮的城市,二是生长在海拔三千多米,主要供出口的珍稀菌类松茸。
江润安:这个生长在海拔3600米左右,然后在青冈树林,一种特有的青冈树林里面才有,其他树林里面没有的。
邵夏珍:所以它很稀有的。
江润安:对,稀有的,然后营养价值也比较高。
解说:三是海拔两千米的,高山葡萄种植园和本地酿制的,口感颇佳的葡萄酒。
叶峰:解渴。
解说:在小金的一户农民家,身为北京农民的,《我的长征》队员李长晏,找到了他最熟悉的话题和感觉。
李长晏:那这个也能给您带来很大的收入。
当地村民:年前到现在已经出栏了五头,这一头马上可以出栏了,养这个猪是一年一万。
李长晏:一年一万加果园六千(元),一万六(千元),然后您再卖豆腐。
当地村民:嗯 再加工这个,加工粉碎机,加工玉米。
李长晏:那您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的,就这个机器。
当地村民:就加工玉米,把玉米推成面粉,当猪饲料,玉米面 猪饲料。
李长晏:比如说您村里面,其他人是不是也上您这来加工,然后按斤收,跟我们家那儿一样,也是那样的,很熟悉。
当地村民:他这经营的种类比较多。
记者:李长晏,你家主业是什么。
李长晏:我们家主业有地 种玉米,完了种些花生,这都是自己用的不怎么卖,然后有一些栗子树,然后 就这些,主要就这些。
当地村民:以后这儿旅游业发展起来,还可以作为民居接待点,因为他这房子,以前他这个房子要把它拆了,拆了要修一个纯藏式的房子,装饰一点。
李长晏:这种石墙反正我是第一次看,以前没看过挺有特色的。
当地村民:它这儿全是石墙,因为石墙,它冬暖夏凉又不会太热,冬天又不冷。
李长晏:那还挺好的,这样下来一年也两万,两万多块钱收入。
当地村民:有三万块钱收入。
李长晏:有三万。
当地村民:我们四口人,我们两个小孩可以出去打工。
李长晏:那您家小孩多大了?
当地村民:20。
李长晏:可以在外打工了。
当地村民:现在已经在搞副业了嘛。
解说:第12周任务已经完成,2006年7月24日,《我的长征》继续北进,前面还有四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山之后的草地,但等待着队员们的,除了那些艰难的挑战,也许还有更丰富的,让人由衷欣喜的生活景象。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