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但并不轻松的“抓特务”游戏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8-8 1:20:30 ·来源:新京报
编者按:从《誓言无声》、《一双绣花鞋》、《梅花档案》到《暗算》、《密令1949》,反特剧屡屡掀起收视热潮,本报针对反特剧展开专题讨论。
从《誓言无声》、《一双绣花鞋》、《梅花档案》到《暗算》、《密令1949》,反特剧屡屡掀起收视热潮,曾经销匿于大银幕的反特类型片在小屏幕上卷土重来,这番“复活”背后文化生产的逻辑,并不在于怀旧情结的促动,只不过是借红色记忆、历史包装为侦探警匪片披上了安全的外衣,曲线释放了现实的焦虑。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特片强调一清二白的敌我矛盾,可谓高扬主旋律。难得的是,反特片有丰富的娱乐效果。搜寻追查潜伏特务所制造的悬疑性、正面阻止敌方暴力行动(往往是最具奇观效应的爆炸)形成的刺激场面、深入虎穴内部孤胆突破带来的紧张感、设计布局反侦破的智斗游戏,使反特片包含了惊悚、动作、侦探等多种类型片的影子。或许,最令当年的电影主创者们意想不到的一重功用是,女特务角色在特殊的年代,几乎成了5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性别幻想的心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支撑反特片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存在了,80年代以来它很自然地被都市刑侦片所取代。随着涉案剧退出黄金档,迫使极具收视潜质的刑侦剧必须改头换面,反特片以电视剧形式卷土重来,这种策略性的调整倒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制作者的一些表达问题。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总前提下,如何表现犯罪、凶杀、暴力冲突这些负面倾向的场景,实在是个令人头疼的技术问题。
事实上,随着观众的娱乐胃口越来越大,警匪刑侦剧已经越来越考验荧屏内容的底线。因为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是绝对的、必然的结局,那么观看电视剧的乐趣更多地来自于斗争过程的曲折反复,归根到底是与坏人使坏的级数成正比。就像《24》,“杰克是打不死的小强”乃不变的定律,它的精彩只能来自于坏蛋不断升级、犯罪手法不断推陈出新变本加厉、然后杰克一次次在不可能的情境下进行绝地大反击。但在我们的现实语境下,却习惯于淡化处理恐惧和危险。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社会情境对于当下的现实来说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放到建国初期的背景下就显得比较合理了。今天的反特剧既让暗道密室、密码破译、人人可疑的特务阴谋论、层出不穷的反动分子有了存在的历史依据,又使男英雄和女特务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情说爱了。
冷战背景下的正邪对立是处于公安和美蒋特务这样泾渭分明的阵营中,正反人物被安排到各自的组织里进行斗争,弘扬了个人服从群体的价值观。所以在反特剧中,正邪角色的对立除了道德上的善恶,更重要的是政治信念上的不相容;剧情张力的焦点,也不在于缜密的推理和真相的揭示,而在于人物关系的纠葛;斗争的胜利,除了智力勇气的角逐,关键时刻总是无私忘我的精神力挽狂澜,男女爱情在渲染过后总是必然地要让位于对新生政权的保卫。集体主义、牺牲奉献这些在市场经济时代受到冲击的观念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得到使人信服的强化。如果说不突出时代背景、喜欢玩弄犯罪与侦破技术及过程的美国警匪剧主要体现了对科学理性的膜拜和高度中产化社会的专业精英观,那么反特剧更多地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
在现有的条件下,刑侦涉案剧主要有两种变形方式,要么就立足当代、但伦理言情化,比如海岩剧所走的青春偶像爱情路线、《老娘泪》大打亲情伦理牌;要么就干脆历史化,典范当属《大宋提刑官》。反特剧显然是后一种,它之所以比其他任何一种更能成潮流,大抵就在于它的主题性更符合时代的表达需要,而且也更有娱乐卖点,一个好玩但并不轻松的“抓特务”游戏。
苏木(北京编辑)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