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刚参加完中考的小可并不愿在家待着,她更喜欢往社区的“成长驿站”跑。“父母给我的,都是我不想要的,他们不能理解我,是‘成长驿站’帮助我重振学习热情与生活的信心。”在记者面前,16岁的小可落落大方,个性张扬,完全看不出她“曾因没自信,休学在家待了一冬天没出屋”。
小可常去的这家“成长驿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南京街道五中社区。船营区是吉林市中小学校最集中的城区,有中小学生3.13万人,全区共11个街道,每个街道都有一家面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成长驿站”。
“成长驿站”是吉林市船营区文明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探索建立的一种社会教育的新模式。2005年年初,吉林市对社会办学机构开办的文化补习班进行了集中治理,一些社会办学机构出现了资源闲置的现象。船营区文明办将其作为解决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缺位的一个契机,整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与社区进行对接,促进其合理转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化基地。
“我们特别注意突出特色化,使每一个驿站都成为对某一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试验田。‘成长驿站’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做这些孩子们的代理家长。”船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涛,指着驿站的统一标志对记者说。那个标志,像一双温暖的手,托着一颗嫩绿的芽,幼芽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按照突出特色化这一思路,船营区在全区街道内相继成立了一系列青少年“成长驿站”。
尚尚驿站长期托管的孩子有70多名,而前来咨询、进行心理调试的学生已有成百上千。站长刘力嘉告诉记者,驿站为这些孩子制订的个性化方案就达200多个。
尚尚驿站偏重心理教育,矫正“问题儿童”。与之不同,北极街道光明驿站侧重体验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社会实践;黄旗街道家园驿站专注于法制教育,立足挽救失足青少年;临江街道励志驿站则以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文体活动知名。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走进位于滨江花园的励志驿站,十几名八、九岁孩子的琅琅诵读声传入耳际。
“在这里,既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能和俱乐部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玩,很开心。”刘佳兴小朋友说。通过联合市内高校聘请教师、教练等方式,励志驿站成立了求知学习俱乐部、环球英语俱乐部、逐鹿园棋艺俱乐部、博识堂读书俱乐部等9个特长俱乐部。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入适合自己的俱乐部,在这里过得“乐不思家”。
吉林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刘绍军表示,“成长驿站”的建设,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社区有了落脚点,实现了三者间相互衔接、补充和融合的格局,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长春8月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