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监狱尝试犯人教育改造新途径
干警公开竞标改造“顽危犯”
新闻快读
陕西省渭南监狱的两名警察站在竞标席上,争的不是领导职位,不是受奖机会,而是对一名“顽危犯”的攻坚教育机会。 经过严格的程序,其中的一名中标。仅仅两个月后,这名犯人便有了初步转化。
按照渭南监狱的招标制度设计,中标狱警能否完成承诺,将作为奖惩依据。
心理矫治课题组是渭南监狱为教育改造“顽危犯”的又一个尝试:心理矫治课题组联合矫治中心警察,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帮犯人挖掘症状背后的原因,疏导怨恨情绪。
据了解,在渭南监狱,类似的攻坚小组有28个。
法制网记者 台建林 法制网通讯员 碗新智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让9名“顽危犯”中的两名初步转化,陕西省渭南监狱到底找到了什么“灵丹妙药”?8月6日,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渭南监狱四分监区长闾海莲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讲起了一次特殊的竞标会。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渭南监狱大会议室里人头攒动,特殊的竞标会正在热烈地进行。
站在竞标席上,警察韩勇和吴庚选都显得胸有成竹。他俩争的不是领导职位,不是受奖机会,而是对一名“顽危犯”———王某的攻坚教育机会。
“顽危犯”,顾名思义,顽劣、顽固、危险者。行内人言,“顽危犯”是影响监狱监管安全秩序的危险因素,是发生暴狱、袭警、脱逃等恶性事件的最大潜在源。
渭南监狱摸排出50余名“顽危犯”,其中9名教育转化难度较大。对一般的“顽危犯”,继续实行挂牌攻坚责任制,足矣;但对这9名犯人有何良法?
招标攻坚“顽危犯” 完不成任务要受罚
渭南监狱党委一班人苦苦思索,一回回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之后,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决定出台了:召开招标大会,对“顽危犯”进行招标攻坚。
既为“招标”,就得有详细的计划和招标投标程序。
渭南监狱成立了“顽危犯”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将这9名罪犯根据教育转化难度划分为一二三类,制定出详细的招标工作方案,确定奖罚依据、责任考核标准及办法;
召开罪犯所在单位的警察动员大会,公布招标办法及程序。招标大会前一星期,竞标警察将自己的投标意向及教育转化措施制成标书,上报工作小组;
成立评判委员会,政委齐颖明为主任,教育科、狱政科、生活卫生科以及长期处在教育转化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分监区干部为成员,对招标人进行评判;
监狱召开招标大会。监狱领导、职能科室,各押犯单位警察全员参加,公开进行招标。招标人在大会上宣读自己的招标意向及措施,并回答评委会的提问,由评委会根据招标人对罪犯顽危因素的分析和教育转化措施进行评议,确定中标人。
四分监区犯人王某,属分监区教育转化的“刺头”,监狱决定对他招标攻坚。分监区长闾海莲对本单位警察进行动员,确定韩勇、吴庚选两名警察进行招标,根据各自情况书写标书。就这样,韩勇、吴庚选走上了“竞标台”,成为渭南监狱第一场招标会的“主角”。
尽管二人私交甚铁,可此番毕竟只有一人能够中标,所以在招标大会上,韩勇、吴庚选各不相让。
二人分别分析了王某成为“顽危犯”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转化措施。
“我认为,王某之所以会成为‘顽危犯’,有5个原因:文化素质低法律知识匮乏,导致认知能力的不足和自我约束能力低下;存在冲动性的人格障碍;人际关系差,情感冷漠;认为自己多次违纪被处理,改造远远落后于其他犯人,有自我放弃的思想……”韩勇针对以上分析,端出自己对王某的教育转化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稳定王某情绪,管理中由宽到紧,尽量避免该犯与他犯发生言语及肢体冲突,防止违纪事件发生,安排两名改造表现积极的罪犯实施包夹,起到带动作用;
“第二阶段主要实施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运用亲情帮教、心理咨询、友情感化等手段,唤起该犯的良知。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亲情教育,帮助他认清自我,端正改造态度,树立改造信心,减少违反监规纪律行为的发生;
“第三阶段重点防止对王某的改造回到原点,巩固改造成果,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前后对比,引导他坚定改造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达到教育转化的效果和目的。”
最后,经评委会评判,韩勇竞标成功。
经追踪观察,截至7月底,王某在第一阶段教育中,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有所提高,渴望减刑奖励,积极改造信心得到了加强。
除了王某,9名“顽危犯”中另一名初步转化的是胡某。
1996年,胡某以强奸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投入改造后,与其他犯人打架斗殴,用自杀手段与法律、监规对抗,后被关押禁闭。解除禁闭后,又以自己有病为借口,轻病装重,无病呻吟,言行举止放肆,把警察对自己的教育置若罔闻。
在招标大会上,二分监区主管改造的副分监区长李鹏琦中标,改造的对象正是胡某。
李鹏琦分析了胡某问题产生的根源:“法律法规意识、身份意识淡薄,没有积极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导致其认识模糊、心胸狭隘、情绪偏激……”
一次,在清监检查中,警察从胡某的床铺下查出了违禁品。按规定,要关禁闭。胡某早早把手伸给警察,等待戴上手铐,关禁闭。
可是,他这次判断失误。分监区并没有对他简单一关了事。分监区长任普学和李鹏琦找他谈话:“像你这样,怨天尤人,轻生了事,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假如你这样做了,如何对得起年迈的父亲?叫他如何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
一字一句,像锥子一样扎入胡某的内心,一时间他悔恨交织,当场表示:“请警官们放心,我一定会做出个样子来。”
事后,胡某按规定被关禁闭。解除禁闭后,他主动写出检查,终于从自我封闭中跨出了一大步。
“漫灌”变成“滴灌” 转化方案科学实用
8月1日,一大早,三分监区副分监区长严锋来到监狱档案室,翻阅一名罪犯的心理档案资料。
去年,渭南监狱心理矫治课题组完成了对全监罪犯的心理普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心理专档,供警察们随时查阅。
心理矫治课题组是监狱为教育改造“顽危犯”的又一个创新。
据了解,在渭南监狱,类似心理矫治课题组的攻坚小组还有27个,针对涉黑、涉毒、老年犯、病残犯等9个类别。
“过去教育挽救罪犯,多采用‘上大课’的办法,将数十个、上百个罪犯集中起来,由警察给他们讲法律、讲道德、讲时政。”渭南监狱监狱长王智雄颇有感触,“那叫‘一锅煮’、‘大水漫灌’。警察讲得费劲,犯人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不一样,接受程度也不同,看不出明显效果。”
王智雄心里有本大账:监狱在押犯构成中,病犯增多、二次以上犯罪人员增多、青少年犯增多、涉黑涉毒罪犯增多;罪犯的认罪悔罪、服刑改造意识、身份意识普遍弱化;相当一部分犯人认知能力低下,认识偏激,极端思维表现得非常明显;相当一部分罪犯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部分服刑人员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抑郁;一部分犯人铤而走险,企图脱逃;一部分暴力型犯人经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跟老师讲课一样,你得‘因材施教’;跟大夫看病一样,你得‘因病给药’。”王智雄与监狱政委齐颖明、副监狱长霍峰等领导商议,决定换个打法,由“大水漫灌”改为“滴灌”,成立课题组,专攻“顽危犯”。
于是,在陕西省监狱系统历年来推行的监狱领导及有关科室“顽危犯”包联制、约谈制两项制度的基础上,2005年3月,渭南监狱成立了28个课题组。其职能为:给承担“顽危犯”改造的警察提供智力支持。课题组的基本功是“八清”:罪犯家庭关系清、个人历史清、社会关系清、犯罪原因清、基本情况清、思想动态清、心理特点清、改造表现清,并制定出一人一策、一人多策的教育转化方案,要求突出教育转化的科学性、针对性、预见性和进攻性。
爱心消融坚冰 改造氛围和谐
初到心理咨询室,二分监区罪犯韦某目光斜视,眼中充满了仇恨。
此人因抢劫被判无期徒刑,被关进监狱,仇恨从何而来?心理矫治课题组主动约他前来咨询。
在接下来的心理测试中,警察发现他的人格属于典型的内向不稳定型,脾气暴躁,心理健康指数超低。
原来,韦某有个心酸的童年:幼年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后来又被送养他人。养父鲁莽、粗暴,动辄非打即骂,而养母则性格懦弱,没有反抗的勇气。
不幸的家庭造成了不幸的人生,韦某心灵被扭曲,性格变得冷酷,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征服一切,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
小学没有毕业,韦某就流浪社会,跟着一帮哥们儿到处抢劫,结果被捕入狱。
就在接受咨询中,韦某还扬言等他出狱后,要杀掉亲生父母和那些与他有过节的人,言语之中充满了反社会的印痕。
警察们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没有爱也缺少温暖的家庭中,没有一个人与韦某形成很好的依恋关系,长大后他对周围的环境缺少安全感,在人际互动中,就采取“敌对—攻击—距离—不被伤害—安全”的不正常交往模式,来获得自我的保全。
课题组成员深知,韦某童年时烙下的负性情感,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擦去的。
一个名叫“爱的复苏”的计划浮出水面。心理矫治课题组联合矫治中心警察,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跟他一起挖掘症状背后的原因,帮他疏导怨恨情绪,逐步树立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并教会他控制情绪的办法。
在多次咨询过程中,干警们特别注意角色的转换,让韦某体验在管理与被管理中的平等交流、关心与关注。慢慢地,谈话进入了融洽状态,仇恨的“坚冰”开始无声“消融”,久违的笑容悄悄地爬上他的脸庞。
对韦某的心理矫治只是渭南监狱28个课题组课题攻关的一个缩影。监狱长王智雄掐指细算:“一年多来,课题组在‘顽危犯’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丰富了教育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改造环境和氛围。监狱里形成了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起工作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一举多得。”(责任编辑:郑剑峰) |